近年来,在血液、呼吸、感染和ICU领域,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患病率呈逐年攀升态势,并因其早期诊断困难、进展迅速、病死率极高而成为新的医界关注点。 中华医学会呼吸学分会主任委员王辰教授在2013年1月12日由中国医师协会主办、安斯泰来制药(中国)有限公司协办的“第一届侵袭性真菌感染多学科专家交流峰会”媒体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国家对于抗菌药物的严格控制,不仅可以遏制耐药细菌出现、避免超级细菌的发生,还可以减少因菌群失衡引起身体免疫功能下降,而导致的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生风险。” 侵袭性真菌感染多发生于免疫受损患者 近20余年来,由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实体器官移植、肿瘤化疗、广谱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患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国内临床研究表明,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IFI的发病率为7%—14% ,ICU领域侵袭性真菌感染占医院获得性感染的8%—15%。 其易感人群为免疫力低下患者,因此多发于血液、ICU、移植以及呼吸和感染领域。其中血液科病人,如骨髓移植、白血病和淋巴瘤患者的比重约占61%,感染和呼吸科患者约占17%,主要集中为艾滋病、呼吸衰竭和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ICU和移植病人的比重约占15%,多为实体器官移植、大型手术和胃肠外营养的患者。 应早期积极预防并采取经验性治疗 由于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复杂、无特异性,常常被基础疾病或免疫抑制所掩盖,难以早期发现,因此进展快速,预后效果差,病死率极高。目前临床医生多推荐采用早期积极预防和经验性治疗来降低其发生率和死亡率。 在血液领域,侵袭性真菌感染多表现为侵袭性曲霉病,这类疾病的预后效果差,死亡率高达60%—90% ,这类患者多采用预防性治疗,且需谨慎考虑药物安全性问题。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建议使用最新一代的棘白菌素,如米卡芬净给予治疗。 专家介绍,棘白菌素类药物主要作用于真菌细胞壁,而人体细胞没有细胞壁,因而药物的毒副作用小,安全性高。 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另一高发领域——ICU,其表现多为念珠菌血症。目前,念珠菌血症已跃居院内血行感染死亡率的第1位。美国感染性疾病学会(IDSA)指南推荐此类患者可采用棘白菌素类药物作为首选治疗方案。对于重度、重症患者以及最近使用过唑类的患者,则推荐棘白菌素类药物给予治疗。 由于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方法有限,不同个体的患者患病后的表现也有很大差别,专家呼吁应依照临床判断和需求,在安全合理用药的基础上选择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确保患者获得最有效的治疗。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有助于控制侵袭性真菌感染 2012年8月,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的出台,而后颁发了《2012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标志着国家对抗菌药物监督和管控上的决心和力度史无前例。
目前,抗细菌药物过度使用的现象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但在中国尤为严重。因为药物滥用,越来越多的细菌开始产生耐药性,这不仅使原本有效的抗菌药物开始失效,还会增加因菌群失衡引起身体免疫功能下降,从而导致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生风险。 由此看来,虽然治疗真菌感染的抗真菌药物与被抗细菌药物不属一类,但对抗菌药物的管控对于控制侵袭性真菌感染仍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