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若不离不弃 我必竭尽全力 医患携手,共创生命奇迹 今年1月8日,上海市第一妇幼保健院主治医师鲍时华的一篇博客文章《苦尽甘来——此文献给反复自然流产十三次的那位母亲》,引发广大网友的热情回应。一位网友这样评论:“看到您这篇文章,我死灰般的心一点点在复燃。阅读姐妹们的留言和文字,仿佛我的宝宝在离我越来越近,而缩短我们距离的人也许真的就是您。您一缕缕清新的文字,唤醒了埋在我心底的那个梦: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放弃希望!”另一位网友评论道:“医技强大是难能可贵,可充满仁爱的强大,更是弥足珍贵。” 鲍时华告诉《医师报》记者,这是目前她见过的自然流产次数最多的一个。在佩服这名患者坚持和毅力的同时,鲍时华更感谢她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对医生的信任和依赖,能把她既往的治疗经过详细告知,为她的治疗方案起了决定性的指导作用。如果没有双方亲密无间的配合与沟通,也许这个生命也不复存在。 在这个过程中,医生不离不弃,患者坚持不懈,两种力量的结合成为创造生命奇迹的动力。对比当前医患关系剑拔弩张,患者种种不信任、不配合治疗,文章让我们感动之余有了更多思考:是什么导致当前众多患者不信任、不配合?面对疾病,最理想的医患关系应该是什么样的? 给患者的信 在我的门诊中每天都有形形色色的自然流产患者:生化妊娠、空孕囊、胎心消失、胎死宫内或胎儿发育迟缓等,她们都为一个共同的愿望而来,就是希望自己能顺利怀孕当母亲。很多患者在2-3次自然流产后不敢再孕,几乎天天都在惊恐中度过,并因此而放弃。然而有一位患者,为做母亲奋斗了近9年、历经13次的自然流产,忍受13次肉体的折磨和心灵的摧残,始终没有放弃。 从2003年开始,沉浸在新婚之喜的她很快怀孕了,然而还没领略害喜的幸福,宝宝就莫名地流产。和很多的备孕女性一样,她调整好心情与身体,继续试孕,却在孕7周左右再次流产。这次的打击让她不敢再盲目怀孕,她开始走进医院的大门,而这一走就是9年!来来回回无数趟,小医院大医院,西医中医,祖传秘方,抽血化验,再抽血再化验、B超再B超,无胎心、无胎心,清宫、清宫……共经历了8次。 第9次备孕,信心满满地等待B超,等来的仍是无情的宣判。此时的她心灰意冷,当时尚在读博的我陪伴她走入手术室,与她聊天并鼓励和安慰她,告诉她如何配合医生的工作,她记住了我。 一年后她专门找到我看病。此时她已经自然流产13次。开始时,她和我都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准备最后一搏。在详细询问13次诊疗经过后,我制定了一份详细的诊疗计划。可有一天,她突然意外怀孕,让我毫无准备,因为这超出我的原计划范围。不过,我很快安慰她,并重新制定新的诊疗方案。同时建议她随访各种激素、血凝指标,她同意。 孕9周复查胎儿身长22 mm,胎心182 bpm,子宫动脉恢复正常。顺利闯过第一关!继续调整药量; 15周显示唐氏低危,我和她又松了一口气,慢慢递减她的药量;孕22+4周,胎儿的畸形筛查正常,这一下着实放心了,我给她介绍了产科最好的主任,一直产检,密切随访。 一路走来,她的屁股和肚皮上挨了无数针,然而苦尽甘来,一切都值得,2012年9月1日她的宝宝终于呱呱落地,我这时才长舒一口气,无以言表地兴奋一场! 点评 鲍时华的故事令人感慨万千,无论是在什么时候,医患携手就能共渡难关,这是被无数事实所证明并几乎日日在演绎的。但如今为何显得那么难得?如何改变,让我们听听专家的建议。 观点一 良好沟通:患者自然尽力配合 无疑,成功的医疗案例离不开医生高超的医疗技术和患者的通力配合。而让患者通力配合的关键则在于医患之间良好的沟通。几年前,我曾经接诊过一个怀孕3次皆为畸形婴儿的患者,辗转了各大医院仍查不出原由。在全面指标审读与询问后,我了解到患者从事迷彩服印染工作(迷彩里的联苯二甲苯含量很高,对身体危害很大)。于是我用生物微磁场的检查方式,确诊患者体内含有毒有害物,在劝解其调离岗位后,患者如愿生了个健康宝宝。 由此可见,在疾病诊疗过程中,由于患者个体差异、医生经验有限,很多状况难以预测,这就需要医生及时发现并引导患者正确配合。同时,更需关注整个医疗规律。简而言之,治疗的双向性,疾病的多变性,患者的感受性,经验的局限性,需要医生时常倾听患者的感受,时常与患者平等交流,共同研讨。医生设身处地为患者考虑,患者自然尽力配合。 同时,医生也需不断提升医学技能,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医学观念几年一翻新,临床用药时时有变,医生两年不在临床,就跟不上趟儿了。所以,医生需要随时充电,不断提升自我,技术硬才是真本事。 北京妇产医院北京妇幼保健院 丁辉 观点二 重塑医患互信:个人一小步 社会一大步 毋庸置疑,近年来医患间严重失信,双方总是以对立面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各大医疗机构中,患者就诊时随时记录甚至携带录音笔、小型摄像机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有患者怀疑医生的诊断意见和开出的处方,不按医嘱执行。这样导致的结果只会延误他们的治疗和病情,最终受害的还是患者自己。 以急性心梗为例,若发病3小时内到医院溶栓或介入治疗,疗效最好;6小时内抢救,疗效也可;12小时内,仍可采取补救措施;若再晚则疗效很有限。有些患者家属面对医生的抢救建议犹豫不决,甚至采取消极不配合的方式,很多患者往往就在这种迟疑中被延误救治。 无疑,重塑医患互信让其默契配合,现实中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然而,我们深信,医、患向前迈出一小步,社会就会前进一大步。为此,政府首先应对医院公益性、非盈利性的性质重新定位,将医院医生从“指标”泥潭中解救出来;其次,医院负责的医生是主流,这类故事也不鲜见,媒体要客观公正报道医疗行业。每个行业都有害群之马,如果只报道不良事件,会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再次,医保支付制度需要改革,医保大包大揽的承诺最后变为医院的责任,最终压到医生头上,容易激化医患矛盾。 中山大学第六附属医院 谢汝石 观点三 加强科普:实现医患信息共享 必须承认的是,医学发展至今尽管取得了重大进展,仍对很多疾病束手无策,医生也会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和无法避免的意外。但无论如何,医患仍应尽最大力量共同面对这场战役。因为,医患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要战胜疾病减少痛苦。 结合临床实践,患者能否全力配合与医生态度大有关系。医疗具有局限性,有些医生们共知的常识患者并不能理解。特别是像反复流产这种病因不明、治疗措施不确定、治疗效果不能在孕前评估等突出特点的疾病更是如此。医方若以自身的高超医术和平易近人的态度吸引患者,给人以信任感,患方一般都会抱着托付自身的心态充分信任,全力配合。 同时,医生还应做好科普,实现医患之间信息共享,以更好获得患者的理解与配合。由于大众对于医学常识的普遍缺乏,加之医疗广告鱼龙混杂,这就需要广大的医务工作者,放下身架,参与到科普活动中来。与医生携手,全力配合诊疗工作,共同与病魔进行战斗。同时,也让患者了解医疗具有局限性,对各种可能的不尽如人意之处要充分理解,坦然面对。 协和医院妇产科 郁琦 技巧 主动引导,让患者更好地配合诊疗 面对疾病,医患本应同心协力,才能获得最佳的诊疗方案,战胜疾病。尤其在遇到病情突变快、病死率高、治疗风险大的急重症疾病的时候,医患配合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医患之间不是默契配合,而是各怀心事?毫无疑问,这与高层设计不无关系,但在我们无法改变大环境的情况下,改进自身却是可以做到的。 如何主动引导,让患者更好地配合诊疗工作,请听以上专家的建议: *详细了解患者病情、家族、家庭情况;耐心倾听患者经历、遭遇、痛苦等; *认真解答患者疑问。医生应给每个患者一定的看病时间,保证质量。医生的价值不在于不停接诊患者,而是认真看好每一个患者; *解释清楚药物、检查作用,否则很容易让患者误会为了利益关系而开药开检查;
*列举临床上成功案例鼓励患者,甚至可以建议治愈的患者前来鼓励患者; *面对“不听话”(即不听从医嘱)的患者要耐心分析后果。多数医生听到患者自行服药、不遵循医嘱导致病情恶化再就诊,语气就会变重,这无济于事; *医生应多学些心理知识,了解各类患者的心理活动。(作者 《医师报》记者 武亚莉 耿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