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全会《决定》中一句“允许医师多点执业”,让施行四年却进展不畅的多点执业再次成为业界关注的话题。 所谓医师多点执业是指有一定资质的医生,在完成本职工作任务等条件下,在多家医院看病、做手术,其实质就是医生兼职行医。作为医改的一项重要举措,多点执业可以让基层患者就近得到高质量的诊疗,缓解老百姓“看病难”之苦。医师自身价值在得到社会认可的同时,还可以增加收入。 本是一举两得,为何好事多磨? 2009年9月,卫生部发出《关于医师多点执业有关问题的通知》,允许医生合法进行多点执业,但通知要求“医师受聘到其他医疗机构执业,应当经所在单位和相关卫生行政部门批准”。 “在家门口能看上大专家,梦寐以求啊”“支持专家轮流定时来基层,方便群众也带动基层医生的水平,是个解决看病难的好办法”……政策推行之初,网友们充满期待。 2011年,卫生部再次发出通知,决定将医师多点执业试点地区扩大至全国所有省份,同时将申请多点执业医师的资格由副高级以上降为中级以上。 今年7月底,深圳市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拟出台《深圳市医师多点自由执业实施细则》,该政策打破了医师执业地点不超过3个及须经所在医疗机构允许的限制。本已经过广东省卫生厅审批,但9月21日,该实施细则在发文前悄然撤回。 没有任何一级医疗行政主管部门对此作出回应。但业内人士声称:步子太大,来自院方的阻力太大,导致国家层面的叫停,导致计划流产。 暗里“走穴”涌动 潜规则合法化遇冷 一组数据显示出多点执业四年试点的尴尬。 自试点以来,深圳只有36名医师申请多点执业…… 江苏全省仅200多人申请且多为退休专家…… 而在采访中,我市多家医院均表示尚未接到医生的申请。有一些医生在抱着试探心理来打听“多点执业”如何办理时,却得到这样的官方回答:目前我省卫生行政部门暂不受理这项业务。 与之对应的,则是“走穴”“飞刀”的暗流涌动。 医学论坛“丁香园”网站上一项3000多名医生参与的调查显示,55%的医生认为“所在医院医生‘走穴’现象普遍”,近三成医生表明“本人曾‘走穴’”。 一位三甲医院负责宣传的工作人员闲聊时笑谈:“做医生的,前半生要耐得住寂寞,锤炼技术,一旦功成名就,财路就挡也挡不住了。”他举例说,该院某外科专家每个周末都不在西安,有人专程接送,到全国各地去做手术。“全省跑的是百万元户,全国跑的是千万元户。” 但已经默默存在多年的潜规则,一旦要合法化,响应者寥寥。 采访中,几家医院医务科负责人都表示,一旦发现本院医生接私活外出执业,必须开除。但是,凡是能够外出走穴的医生,大多是有几把刷子,至少在业内小有名气,医院也大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不做的太过,不占用工作时间以至于影响医院工作就可以。 耐人寻味的是,接受记者采访的几位医务工作人员几乎都提出了这样相同的要求:“我只是作为朋友说说情况和自己的看法,稿子不要提我的名字”。其中几位医疗专家也分别以“不太清楚具体规定,不好谈”、“对这一问题没有考虑”、“我连院内的事还忙不过来呢哪有空兼职”等理由婉言拒绝。 医院有阻力 医生有顾虑 中国的临床医生有多忙,从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里,吴秀波的一句台词就能了解,他对美国的医生说:我一天看的病人比你一周还多。 周一开会,周二半天门诊,周三查房,周日学习……市红会医院脊柱科主任郭华算了算,除了门诊、病房、教学、写标书、发SCI(科研论文)、带教、学习等,他每个月平均要做20台左右的手术。“上个月做了35台手术。中午都没有吃饭的时间,只能去门外吃个盒饭,我哪有时间出去兼职?据我所知,我们的驻院医生经常要写病历写到晚上一两点,是名副其实的住院。”编制内的医生少,工作压力大。很多医生即使想要多点执业也心有余而力不足。 郭华的另一个身份是市红会医院医务科科长。“作为一名医生,我支持多点执业,既体现人生价值,又增加收入。作为一名医院管理者,我觉得多点执业放的太开,就乱了,不好管理了。如果医生去其他医疗机构执业,和单位连招呼都不打,病人怎么办?单位如何安排日常工作?”如郭华所担心的,目前国内医院的医生大都是24小时待岗,一旦病患发生危急情况必须立刻赶到医院。假如医院呼叫某位医生的时候,他正在民营机构操刀手术无法按时赶到,肯定会影响医院的医疗质量。 担心影响本医院正常工作是一种说法。另一个深层的原因是权责的分配。“一个医生从医学院毕业,医院花了大量心血去培养,要耗费5年-10年的时间才能上岗独当一面。医院给他发工资奖金,给他发展空间,最后他把病源连同收益一起带到了别的医院,这有些不公平。” 不少医生则表示,如果所在医院不同意,自己不会去主动申请多点执业。省人民医院心脏外科一位医生说:“现在大部分患者看病还是看医院的牌子,医生依赖于医院的平台,不能干出格的事。工资收入、职称晋升、申请科研等都由医院决定,要是‘三心二意’,难免给人留下‘吃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的看法,对自己前途有影响。” 手术责任风险也是很多医生所顾虑的。昔年“超女”王贝因整容手术失败致死,事后查证其主刀医生正是一位“走穴”医生,追责赔偿就成了一个大问题。交大一附院一位脑外科专家指出,一个好的手术是要一个团队完成的,假如你匆匆打“飞的”开“飞刀”,之前没见过病人,对病人情况了解不一定够,手术完又匆匆返回、后续治疗不能参与,这不只是对病人不负责,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万一出了事情,这个风险又由谁来承担?责任应该怎么划分? “多点执业政策推行的困难主要来自大医院的利益博弈。”省社科院助理研究员张芙蓉认为,从操作层面看,目前国家只给出了方向,却没有医院之间如何衔接、利益如何分成、办理哪些手续等规范性的流程及操作措施,缺少可操作性,大医院自然不会积极地去做没有受益的人才外流这种“损己利人”的工作。只是医生、民营医院或者基层医疗机构获得利益,这对公立医院也不公平。 针对深圳此前遇阻的新举措—医师多点执业将无须再经所在医疗机构的批准、执业地点也没有数量限制。张芙蓉认为,在配套政策没有完善之前,这个政策放得太开,步子走得太快了些。从目前多点执业最终转化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执业,还将是一个长期的过渡状态。 “多点执业政策放开后,医生的收入如何计算?医生所在的医院如何考核?医生的五金到底该谁来承担?医生的编制应该放哪?如何进行行业规范等?这一系列问题不是一个卫生主管部门所能解决的,需要政府的顶层设计,人社、财政、人事等多个部门的参与配合,只有制度改变了,配套政策完善了,才有实行的可能。” 出台配套政策 鼓励医院输出优质医师 张芙蓉认为,从目前的阻力来看,要实行多点执业,就要对支持医师多点执业的医院,予以适当的编制支持和财政补贴,而接受医师多点执业的医疗机构,对医师所供职医院也要有补偿机制,这样才会让其有动力成为优质医师的输出源。 郭华则提出,多点执业的医师不宜过多,且最多不要超过三个医院。首先公众所需求多点执业的医师是有一定口碑的“名医”,每个病种全省选出20个多点执业的足矣,应当由当地卫生局、卫生厅等成立机构,从四个方面进行评定,看是否有资格进行多点执业:一是自身资格是否达到中级职称以上,二是同行是否认可你的技术水平,三是你的医德,四是你的身体状况是否承受得了多点执业的压力。另外,必须加以规范。要将第一执业地点和第二、三执业地点的权责区分清楚,医生只有在完成本院本职工作的前提下,才能多点执业,坐诊多长时间、完成多少手术量、工资、补助、晋升等考评制度跟上,不扰乱现状造成混乱才有成功实施的可能。 张芙蓉对郭华的部分观点有不同意见。她认为,在目前的医疗体制内,动手术都是按资排辈,中间层次的医生很少有动手的机会,多点执业应该偏向中间层次的医生开放,释放了专家,也让大部分医生有上升的空间。在张芙蓉看来,让“市场化”成为选择医生的标准才是长久之计。医生“多点执业”不仅将医生推向了市场,也将医生的道德口碑、技术口碑推向了市场。医生的道德水平、技术水平如何不是医院说了算,而是市场说了算,市场成了医德医风考核的“公平考官”。口碑好的医生能得到更多的市场认同,经济回报也好。 另外,专家也提出,应该参照外地做法,想办法为医师松绑。譬如,按照深圳的医改思路,为医生设置“医强险”,降低多点执业的医疗风险,打消医生在这方面的顾虑。 折中的改革智慧 政府为医师多点执业进行担保 并不是所有的工作都因为观望处在停顿中。 事实上,我市已经开展了多方面的试点探索,其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医疗联合体和对口支援帮扶,让三甲医院医生可以到基层就诊。 今年10月24日,西安市第一个由三级甲等公立医院与区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同构建的医疗服务联合体正式成立。医疗联合体成立后,西安市中心医院每年将至少下派20名副主任以上高级专业卫生人员到阎良区级医院执业,定期到基层医院进行技术指导或者兼任学科带头人,开展适宜诊疗新技术。市中心医院同时规定,该院人员晋升高级职称,必须到阎良区级医疗卫生单位工作累计一年以上。 西安市中心医院唐毅副院长坦言,医疗联合体在扶持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水平的同时,也将在基层打响公立医院的品牌,为医院带来更长远的收益。 与此同时,“1+N、1+2+N”的对口帮扶模式,即通过政府财政补贴、政策扶持,一家三甲医院对口帮扶若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或帮扶两家二级医院,再由二级医院辐射若干基层医疗机构的模式,也在我市施行多年,成效显著。
“15年前,我们刚来到玉山镇卫生院时,卫生院只有三个外科大夫、几张外科病床,没有骨科病床。”红会医院中医骨科孙银娣主任回忆说。这些年来,红会医院不断派专家到玉山镇医院坐诊、培训还捐助了大量医疗设备,现在玉山镇医院在骨科方面的实力迅速提升,很多蓝田县城的居民都舍近求远,不去县医院,而跑到玉山镇来看骨科方面的病。 从目前来看,在卫生行政部门许可的前提下,通过以上形式开展多点执业是合法的。在国家未出台进一步细化的政策之前,由政府为公立医院医师多点执业进行担保,不失为一种折中解决的智慧。让三甲医院的医生能去农村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就能在最大程度上缓解基层医疗人力紧张的问题,解决医疗资源不足和服务能力不足等双重问题。 蓝田县华胥镇卫生院院长李辉表示,目前基层卫生院改革的瓶颈,主要是缺乏高水平的技术骨干人才。基层医务工作者短期培训、进修的机会有限,很多医疗实践性知识是需要5年-6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掌握。如果城里大医院高水平的大夫能亲临现场,手把手地对基层医务工作者进行传、帮、带,那基层医疗水平应该会更快提高,人就不会都往城里的大医院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