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城市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召开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暨第六届北京肿瘤医院肿瘤心理与姑息治疗学习班于2014年8月22日—24日在北京举行,来自澳大利亚、土耳其、香港、台湾的国内外知名专家30余名亲临授课,共有近400名来自北京、上海、河北、山东、山西、四川等全国各省区市的肿瘤医护人员参加本次培训班。   本次大会从心理与人文、心理与姑息、宁养与临终关怀、星星之火之心理实践分享以及乳腺癌与肺癌多学科研讨专场来讲授心理社会肿瘤学前沿进展,分享先进经验,借此为肿瘤科年轻医护人员的成长注入新活力,拓宽学科发展的平台。  心理社会肿瘤学从20世纪70年代成立至今在全世界范围内已得到长足发展,然而在我国这一学科仍处于起步阶段,心理治疗以及精神卫生如何融入临床肿瘤工作,尤其是如何融入肿瘤晚期患者的姑息治疗和临终关怀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次大会是新一届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在汲取国外学科发展经验的同时,致力于掀开我国心理社会肿瘤学事业的新篇章,为人文医学在肿瘤治疗中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本次大会的学员基本覆盖了国内的所有省市,这强有力地推动心理社会肿瘤学在全国的发展,让更多的肿瘤医护人员更加了解这个学科,将医学人文引入到肿瘤治疗当中,让更多的患者得到关怀,让医生从只关注疾病转变为关注病人这个“人”。  CPOS学术年会之医患沟通工作坊  医患沟通之医生篇——巴林特小组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自2009年起已连续举办了五届医患沟通工作坊,前四届工作坊曾经和德国的弗莱堡大学和台湾心理社会肿瘤协会合作,以“告知坏消息”为主题,将源自美国的SPKIES模型和源自日本的SHARE模型引入中国。去年的第五届和今年的第六届工作坊均以巴林特小组为主题。  巴林特小组是一种聚焦于医患关系的病例讨论形式,这种形式使临床各科医生更好地了解病患中的那个“人”、同时有助于加强医患联盟、提高医生的沟通技巧,避免医生职业耗竭。数十年来日益发展并受到广泛认可,已经成为欧美医学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必修课程。巴林特小组集中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模式,是建立职业化医患关系的一门技术。  魏镜教授以中国巴盟主席的身份带领综合医院各科医护人员已成功举办了四届北京国际巴林特(Balint)研讨会。在魏镜主任的积极筹备和组织下,中国巴林特联盟已经成立,并已加入世界巴林特联盟。2013年我们成功举办了第一届以巴林特小组为主题的医患沟通工作坊,首次将巴林特小组引入中国肿瘤临床。  这一开拓性的尝试能够让很多中国肿瘤临床的医护人员体会到了巴林特小组给医患沟通带来的益处,今年巴林特工作坊报名人数由去年的35人激增到今年的70多人,翻了一倍多,足可见中国肿瘤临床医护人员对巴林特小组的热情。由于巴林特小组对于小组人数有严格限制,本次工作坊仅有4个小组,限68个名额。四位组长都是有国际认证资格的巴林特培训师Leonie Sullivan(澳大利亚)、Laurie Lovel-Simons(澳大利亚) 和Martine Granek-Catarivas(以色列),和CPOS候任主任刘巍教授。在今后的工作坊中我们希望继续扩大培训规模,延长培训时间,让更多肿瘤临床医护人员能够参加并从中获益。(通讯员 北京肿瘤医院 管九苹)39健康网(www.39.net)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85501999-8819或39media@mail.39.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