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首次辅助青光眼筛查,解围青光眼治疗历史难题
我国每年因为青光眼导致的失明、视觉伤害的患者的最新统计是700多万。而目前我国只有4万多眼科医生,相当于46000个中国人才能得到1个眼科医生的救治。由于青光眼普及检出率不足10%,700多万的青光眼患者80%在发现时都已经时中晚期了,因此直接导致的经济损失是5000多亿,给整个社会、政府带来了非常沉重的负担。 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刘含若 “针对中国现在眼科医生少,基层防治技术能力滞后,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眼科筛查的服务人群,从而提高筛查量,将“重治疗”诊疗思路向 “重筛查、重干预”逐步过度,有望实现眼科疾病防控端口前移和工作重心下沉。”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刘含若介绍到。 6月3日,由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眼科专委会人工智能学组牵头组织,腾讯公司参与撰写的《基于眼底照相的人工智能青光眼辅助筛查系统规范化设计及应用指南》正式对外发布。指南通过对AI青光眼辅助筛查系统的数据采集、算法模型构建、硬件要求、数据集建立和标注、AI筛查方案、AI筛查报告要求、数据安全等提出相关规范和建议,有效规范了AI青光眼辅助筛查系统的设计及临床应用。 诊断标准统一后,未来青光眼的早诊早治及终生随诊均将“有章可循”。同时,随着AI辅助青光眼筛查系统在基层的普及,因早期漏诊导致青光眼视功能损害及青光眼致盲的可能性将大幅降低。 人工智能助力青光眼早期筛查 近年来,人工智能的技术进步引领了许多领域的创新与革命,AI辅助下的医学影像判读与诊断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 中国近14亿人口,注册眼科医生只有32000人,想要在有限的医疗资源条件下服务于庞大的患者群体,急需新的解决方案和医疗模式来缩短诊断时间、提高眼科医生的工作效率。 对于具备高患病率、高致盲率、发展不可逆等特点的青光眼疾病,通过AI辅助诊断技术可以实现对青光眼视神经损害进行早期筛查。人工智能能够通过深度学习建立诊断模型,提供眼底图片的辅助参数,只需要数秒即可初步判断被检者是否存在眼底疾病,给出诊断意见,显著提升医生诊断青光眼的准确率和效率,进而降低筛查成本。 “一个眼科医生判读一张影像需要将近1分钟,借助AI则1秒钟可以处理10张,相较于传统模式,AI可以将筛查成本从50元降低到4元每人次。”刘含若介绍道。 此外,由于青光眼发病、诊断的复杂性,加之眼底病灶微小,部分基层医生经验不足等原因,诊断青光眼有一定的难度。而以基层医院作为健康体检以及各种临床疾病的首诊医院,率先在基层医院推广普及AI辅助诊断技术可以很好的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医师水平差异较大及效率低的问题。 在AI的辅助下,刘含若认为青光眼筛查整体水平将迎来巨大的提升,“一个从业五年的医生的审片结果基本等同于一个青光眼工作十年以上年资的专家教授的水平。尤其对于眼底读片的能力较弱的一些全科医生或者社区医生,通过应用AI来辅助审阅,其结果的准确率提升到90%以上。” 在青光眼筛查方面,北京同仁医院王宁利团队联手腾讯觅影发布的“人工智能青光眼筛查系统”,成为现在青光眼尤其是早期青光眼的高精度智能探点,能在患者视力受损前进行识别,确保青光眼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准确率超过了95%。目前该产品已与全国30多家医院进行联合验证,并在广东、山东、四川、广西等多个省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落地试点,目前已筛查超过6.5万人。 医学AI发展进入“规范化、标准化”时代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组长王宁利教授指出:人工智能在我国眼科的应用和研究得到长足发展,我国眼科人工智能发展在某些领域处于国际处领先地位。但是目前在临床使用和人工智能眼科发展中,也存在两个问题:“在医学领域,主要在标注方面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导致人工智能在临床应用中泛化能力不足;在技术层面,各个团队应用技术没有统一标准,对一些指标规定没有统一要求,同样也造成人工智能在临床使用方面的敏感性和特点性。” 为了使人工智能在眼科领域有更广阔的应用,必须建立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眼科专委会人工智能学组牵头组织、腾讯公司参与撰写的《基于眼底照相的人工智能青光眼辅助筛查系统规范化设计及应用指南》,由多方强强联手打造,不仅聚集全国顶尖的眼科专家,也有腾讯这样的优秀科技企业,代表着我国AI技术在眼科应用方便的研究走在国际前列。 刘含若指出:“中国医疗机构庞杂,需要具备更高泛能力的筛查系统,同时,医生水平参差不齐,患者病情、病程呈多样性,中国基层需要更直观可读,更具有可解释性的筛查报告。”指南对AI青光眼辅助筛查系统的数据采集、算法模型构建、硬件要求、数据集建立和标注、AI筛查方案、AI筛查报告要求、数据安全等均提供了规范和建议,将有力帮扶基层首诊,促进我国青光眼筛查水平的整体提升。
随着权威指南的发布,青光眼筛查工作将形成高质量的规范化流程,帮助眼科医生提升效率,节省筛查的时间和经济成本,从而使筛查工作覆盖更为广泛的人群。同时,这也将有力推动眼科人工智能应用行业共识的建立,推动技术革命更好地走向产业化落地。 更有意义的是,以前无论是临床诊断指南还是治疗指南,我们都是进口国外的。而随着《基于眼底照相的人工智能青光眼辅助筛查系统规范化设计及应用指南》成功向WHO焦点输出,为我国掀开了从过去的进口国到《指南》输出国的历史性一页,在为我们争取到了更多的多方协作的同时,也向世界发出更多属于我们中国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