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北京科学嘉年华9月16日落下帷幕。北京急救中心现场演示的第一救命术——心肺复苏矩阵吸引了大批观众参观。 这次北京科学嘉年华活动吸引了来自境外13个国家的29个国际科普组织与来自中国的121家机构一起带来近300个互动科普项目,中小学生、教师、科普工作者以及社区公众踊跃到场参观,累计观众突破10万人次。 从9月12日起,能源环境、食品健康、国防科技,到通讯技术、汽车科普、航空航天、医疗保健、防灾减灾……等近300个主题活动在奥林匹克公园陆续开展。 北京急救中心为本届北京科学嘉年华活动带来了心肺复苏矩阵、心脏急救AED设备使用,外伤止血包扎等现场演示及互动体验。 北京急救中心今年已经多次举办类似活动,向社会公众传播急救相关知识技能。在“全国科普日”当天举办的这场现场互动体验活动上,北京急救中心专家指出,三分之二的猝死患者死于发病后15分钟内,不去足三分之一的患者死于发病后15分钟至2小时内,绝大多数患者根本来不及去医院,或者在去医院的途中去世,因此,掌握第一现场急救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在猝死的现场对患者开展及时、正确的抢救,才有获救的可能。在心脏停跳超过4~6分钟才开始抢救,很少复苏,超过10分钟,则没有抢救成功的可能。在北京科学嘉年华的“北京科学传播创新与发展论坛”单元中,急救中心专家称,发达国家的猝死抢救成功率非常高,最主要的原因是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的普及率高,而我国的普及率极低。本届科学嘉年华以“科普·社会共同的责任”为主题,深入剖析了社会化科普的有效途径与形式,探讨了科普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方法、新手段。
北京科学传播创新与发展论坛已经有11年的历程,从创办以来,立足于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广泛探讨科学传播领域的新问题、新理念、新方式,为国内外科学传播机构搭建了一个国际化、高端化、品牌化的展示与交流平台,为促进首都科学传播事业不断创新与发展,推动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已逐步成为北京科学传播界的年度盛会之一。 在本届科学嘉年华中,北京减灾协会还带来了城市灾害第一时间防护自救技巧。关注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下降的“体能教室”也吸引了不少观众参观。39健康网(www.39.net)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85501999-8819或39media@mail.39.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