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服务是指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生活服务,满足其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基本需求。在即将进入人口老龄化时代的中国,养老服务究竟有多重要?养老服务行业未来会有多火热? 在由泰康人寿、泰康之家发起,并与约翰·霍普金斯医学国际部合作举办的2014年9月3日举办的“首届中美医疗峰会”上,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詹成付就“医养结合”这一养老服务模式的现状和未来,为与会嘉宾带去了可供参考的相关信息。 “医养结合”式服务需求巨大 所谓医养结合模式,是集医疗、养生、养老为一体并整合相关产品和服务的养老服务模式,它也是养老服务的充实和提高。具体含义是,重新审视养老服务内容之间的关系,将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区别传统的单纯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需求的养老服务。 “医养结合(医养融合)”既包括传统的生活护理服务、精神心理服务、老年文化服务,也包括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 詹成付司长介绍,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剧,老龄化已经成为我国一项新的基本国情。去年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人已超两亿,人口老龄化率达到40.3%;今年年底,老年人口估计占总人口的15%,中国将继成为全球第一个进入一亿以上老龄人口的国家后,再成第一个进入两亿以上老龄人口的国家。到2025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达3亿,2034年4亿,到本世纪中期将接近5亿。 目前,中国已经享受到“医养结合”服务的老龄人口为3600万,并且数字仍在逐年攀升;每年“两会”的提案议案,很多都涉及养老服务理念,医养结合话题,可见社会需求之大,呼声之强。 顺应社会需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予以规范。去年国务院相继下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201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都对“医养结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詹成付司长司长认为,在医养结合上,各方面、各阶层的共识越来越多,会更好地促进医养结合的发展。 发展“医养结合”的三种模式 经过几年的实践,詹成付司长介绍,医养结合已经有了初步经验主要形成了三种模式。 一、整合照料模式。 即在某一机构中,医养全面结合。既有配置了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的医养结合,也有具备养老功能,开展老年护理的医疗机构。 二、联合运行模式。 即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合作,建立双向转诊制度,整合养老和医疗两方面的资源,由综合性医院提供医疗服务,养老机构提供康复护理和稳定期的恢复。 三、支撑辐射模式。 由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与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探讨合作,为居家的社区内老人提供健康的服务。 发展医养结合 贯彻以人为本 医养结合的发展道路十分漫长,目前仅仅只是开端。詹成付司长认为,医养结合,养是中心,养是根本,医是手段,医是工具。只有这样去理解,才能真正将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理念贯彻于养老服务中。 审视目前的“医养结合”还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在医养结合的政策水平还有待提高。 现在很多地方重医疗、轻护理,使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发展得不到足够重视。很多人认为长期护理服务无法为医疗机构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于是更多地关注为患者提供治疗性服务。 第二,现行体制机制与医养结合的要求还不适应。 按照现行的体制,社区医疗机构的设置,集体提供的医疗服务是由卫生部门来管理。而养老机构的设置,集体提供的养老服务是由民政部门管理。机构设置各有各的条件,导致社区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相互分离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也直接导致既能提供医疗服务,又能提供养老服务的养护型机构数量很少。。 同时,现行医保政策对老年人的康复费用,不予支持和报销,使得养老家庭负担大。 第三,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制约医养结合的发展。 养老机构与公立医院最大的不同是用工的不同。公立医院医生有职称的竞争资格,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这也为引进和留住人才提供了保障。 而养老机构,特别是民办养老机构无法给员工提供这些保障,因而一些具有护理经验,或者是卫校毕业的护士,宁愿进私人诊所,也不愿意从事养老护理,更不愿到民办养老院进行护理。养老院的人才流动大,留不住人的现象非常普遍。 詹成付司长认为,养老服务行业正面临两亿多接近三亿的老年人群的需求大市场,民政部门、医疗卫生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医学界,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应当同心同德,按照小平同志所说的,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就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39健康网(www.39.net)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85501999-8819或39media@mail.39.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