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城市

学会与疾病相处的“艺术”
日前,笔者门诊来了一位女士,拿着一沓外院做过的各种检查愁容满面地进来找我,除了甲状腺稍有肿大以及TSH有个上扬的小箭头之外,并无明显不适。当被告知她的问题正是与之前其他医院的诊断一样是甲状腺肿伴有亚临床甲减时,她满脸狐疑,问了一连串问题:“这个病真的不要紧吗?吃什么药?有副作用吗?需要手术吗?能治根儿吗?”我顿时哑然!现代社会,慢病异军突起,像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将会伴随终生。在与疾病相处时,一条路走到黑是不明智的,医生应当向患者传达与疾病相处的艺术。   首先,应当让患者了解“症状”与“体征”的区别。症状是患者对不良感受的主诉,体征是医生通过各项检查得到的与疾病有关的客观发现。患者常以自己的症状来判断疾病是否已愈。一些人因自身症状的减轻或消失而不重视疾病,最后失去治疗的最好时机或导致复发。而另一些人因自感躯体或器官的不适,坚信自己“有病”或“病没断根”而反复求医以致越治越病。其实,疾病之“根”只是相对性的概念,“斩草除根”并不绝对。小小的感冒不吃药也能好,但无法保证你这辈子不再感冒;高血压、糖尿病等更是获得了人体“终生居住权”。因此,治疗疾病还得讲究分寸,不能一味对疾病“追杀”而不顾身体的承受能力。





  其次,让患者正确面对与健康有关的“完美”。我所在的矮小门诊经常会有家长或孩子抱怨个子太矮,其实他们的身高已经是平均水平,但为了跳舞或其他原因而想长得更高。如此一来,矮小门诊变成了“增高美容门诊”!当然,追求完美无可非议,但是为了达到完美而使用的非常激进的治疗方法往往会使结果适得其反。君不见为了长高而打断双腿,最终残废;君不见为了美容而隆胸,最终乳房爆裂。如此惨重代价实在不值。有些所谓的缺陷对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并无大碍,与其花大心思去弥补它、治疗它,不如将时间精力用在学习如何正确养生和保健上。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为何我对文章开头的那位女士感到哑然了吧!甲状腺肿合并亚临床甲减只是甲状腺功能减退的亚临床状态,只要诊断清楚,就可以暂时观察,调整生活起居以及心理状态,而不必急于打压,更犯不着动刀子。对大部分良性疾病来说,疾病本身并不严重,但是患者对疾病的担忧和焦虑对身体的影响更大。长期与病魔相伴的作家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中说过,他的职业是生病,写作才是业余。他认为“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这种心态值得学习,医生应该向患者传递一种积极心态:当疾病已经降临,无论欢喜或者悲伤,疾病就在那里,何不心平气和与疾病共处呢?(北京协和医院  潘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