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城市

糖尿病治疗的“三三三”现状
专家呼吁:加强糖尿病疾病教育,控制血糖“精准”达标     2012年11月5日是全球第六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糖尿病教育与预防”。在中国,尽管近年来糖尿病教育管理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副主席、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在“强效降糖  捷伴健康”的媒体会上表示:面对9240万的糖尿病患者,我国糖尿病教育仍然不能满足需求。    目前,大约只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得到了积极的治疗,有三分之一的患者没有规范治疗,更有三分之一的患者没有得到治疗。更为严峻的是,在接受治疗的患者中,高达70%以上的患者都无法达到理想的血糖控制目标。他呼吁,进一步加强糖尿病教育工作的深度和普及面,改善糖尿病治疗的“三三三”现状,控制血糖达标,已经刻不容缓!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代谢病中心主任杨文英教授认为:血糖达标率低是全球糖尿病治疗中的突出难题,而基于肠促胰素的治疗方案——DPP-4抑制剂(西格列汀)的创新研发有效地克服了这一困境,帮助患者实现“强效降糖、减少低血糖、保护胰岛细胞”的控糖目标,成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新利器。  控糖需“三管齐下”:强效降糖、避免低血糖、保护胰岛细胞  近日,刚确诊为Ⅱ型糖尿病的张阿姨(化名)突然在家中晕倒,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经检测,张阿姨的即时血糖为1.4mmol/L,被诊断为低血糖。其实,张阿姨在服用降糖药后,已经几次出现低血糖症状,如头晕、出汗等,但一直未予以重视,也没有及时就诊,从而引发严重后果。“像张阿姨这样的病例,在Ⅱ型糖尿病治疗中屡见不鲜。    事实上,一次严重的医源性低血糖和由此引发的身体伤害很可能会抵消一生控制高血糖所带来的益处。”纪立农教授对此强调,“糖尿病治疗的首要目标是在不造成低血糖的情况下,持久、严格、精准地将血糖控制达标,否则会加快病程,导致心脑血管、眼、肾等多方面的并发症,影响生活质量。此外,由于Ⅱ型糖尿病是胰岛β细胞功能进行性衰退而引起的血糖控制持续恶化,因此,在降糖的同时,患者还应关注胰岛功能的综合保护。”  杨文英教授表示:“传统的口服降糖药主要是针对胰岛素抵抗和血糖控制,但未能对改善和修复胰岛β细胞的功能起到作用。因此,长时间用药后,很可能会使血糖控制的有效性降低。而以西格列汀为代表的DPP-4抑制剂则可根据人体内血糖的高低来自动调节胰岛素分泌,从而缓解了胰岛β细胞的过度工作,改善其功能指标。所以,这类基于肠促胰素的口服降糖药可以实现有效性‘保鲜’的强效降糖,且减少低血糖的发生,同时还能保护胰岛功能,延缓病程的发展。”  “降糖抑糖”协同作战,直击疾病三大缺陷  杨文英教授还指出:由于Ⅱ型糖尿病是一种缓慢进展性疾病,随着病程的发展,很多患者需要通过多种药物联合治疗,才能达到降糖目标。  “当糖尿病患者产生胰岛素抵抗,或者说出现降糖药有效性下降时,就会迫使人体内胰岛β细胞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来平衡体内的血糖。长此以往,胰岛β细胞的功能就会受损,胰岛素的分泌能力也会下降,从而导致降糖能力减退。”杨教授形象地解释,“这就好比是一台空调,如果冷气不足,就无法缓解室内的温度,促使空调不得不长期处于高速运转的状态,久而久之,机器必定有所损坏。”





  “因此,当患者出现单药治疗血糖控制瓶颈时,应及时前往医院,遵医嘱进行联合用药。目前,DPP-4抑制剂(西格列汀)和二甲双胍是Ⅱ型糖尿病联合用药的‘黄金搭档’,这两种不同机制的降糖药物联合治疗,可通过‘降糖和抑糖’的原理,直击疾病3大缺陷——胰岛β细胞胰岛素缺乏、胰岛素抵抗和肝糖原过度输出。”杨教授进一步说明,“DPP-4抑制剂好比是空调维修员,可以修复空调的‘胰岛β细胞’功能,使其继续工作。而二甲双胍就像是制冷剂,加入后就能使空调变得冷气十足。”  据悉,由世界制药企业的领先者——默沙东研发的新型Ⅱ型糖尿病口服药物“捷诺达”目前已经得到了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捷诺达”是全球首个DPP- 4抑制剂(西格列汀)和二甲双胍的复方制剂,将于明年在中国正式上市。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