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人士如何重获新“声”?人工听觉技术跨界研讨会在深圳召开
2021年3月2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世界听力报告》显示,听力损失影响全球超过15亿人,其中4.3亿人有中度或以上程度的听力损失。到2050年,预计四分之一的人有听力问题,近25亿人将患有某种程度的听力损失,其中至少7亿人将需要康复服务。病毒感染、先天性结构畸形、药物引发副作用、老年功能衰退……这些因素导致的听力障碍甚至是耳聋,将会让人们深陷“无声的痛苦”。 近日,人工听觉技术跨界研讨会在深圳开幕,该领域百余位顶尖的专家学者与会,展开前沿的思想碰撞、尖端的科技分享,进一步促进了国内人工听觉技术的发展,和跨学科、跨行业的合作与交流。 专家、学者、患者代表等围绕人工耳蜗展开深入的探讨与交流,也带给我们不一样的聆听故事: 吴佩娜:在我国,儿童仍是人工耳蜗植入主流,成人手术量在逐步增加 人工耳蜗是治疗重度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的有效干预手段。在我国,人工耳蜗植入技术已经使数以万计的双侧重度和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重新获得听力,恢复交流能力。在过去,由于对植入效果、费用等方面的顾虑,我国人工耳蜗植入主要集中于儿童语前聋患者,成人语后聋患者尤其是老年性聋患者对植入人工耳蜗的接受度不及儿童。 “其实,对于听的需求,成人跟儿童是一样重要的,人人都应享有听力健康。”广东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吴佩娜指出,随着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人工耳蜗知识的普及,成人听力损失患者对听力需求的增加,我国人工耳蜗的植入数量也明显增加。 对于成人语后聋患者来说,由于大脑对语言是有记忆的、对声音的感知也是正常的,因此一旦植入人工耳蜗后,能够快速获取并处理声音,术后效果良好。 吴佩娜观察发现,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安全性已经获得临床证实,目前影响成人对人工耳蜗接受度的因素主要有两个,即经济、美观。一般情况下,植入人工耳蜗后,成人能像正常人一样进行交流。 “对于双侧人工耳蜗植入,手术难度并不大,相当于两个单侧手术的叠加,患者无需过度担心。”吴佩娜如是介绍。 陆锋:双侧植入,更好地享受聆听 作为我国第一个成人人工耳蜗植入者,中国聋人协会人工耳蜗植入者委员会主任陆锋于1995年植入科利耳人工耳蜗,时隔21年,于2016年又植入了另一侧人工耳蜗。 早年,陆锋因药物致聋,听力在短短7天时间内降低为零。突然而来的听力损失,严重影响陆锋与人的沟通,不得已延期到国外求学,在日常生活中也受到重重阻碍,无法实现自身价值。当时,陆锋尝试过各种治疗方法,跑过丹麦、德国等国家,被多国多位专家诊断为“世界的绝症”。 陆锋接触到人工耳蜗这一干预手段,抱着“置于死地而后生”的想法,于1995年做了中国首例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经过短暂恢复,他可以和正常人一样进行交流。 5年前,陆锋抱着想尝试双耳立体听声的想法,植入了对侧人工耳蜗。这次植入后,就像打开了立体声,聆听效果更好了。说起双侧植入人工耳蜗,陆锋评价:“反应速度更快,更加接近正常人,双侧植入后,与人对话、交流也更轻松自由了。” 刘力园:人工耳蜗只是技术上的一个辅助,语言康复需语言环境 “植入人工耳蜗,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中国传媒大学戏文系(影视、动漫编导)学生刘力园说,“人工耳蜗只是技术上的一个辅助,让人拥有听力,但拥有听力并不代表能够百分百地融入社会。” 作为科利耳中国4万多名人工耳蜗用户中的一员,刘力园强调两个观点:对于重度和极重度听力损失患者而言,一定要尽早植入、尽早康复,不要贻误最佳干预期。因为,1岁以前正好赶上语言发育期,在这之前植入人工耳蜗,康复效果更好。 说到康复,家长为孩子营造语言环境很重要。家长不要把孩子送到康复中心就不管了,也不要单纯地、机械地“a、o、e”教学,要与生活情景训练法相结合。小时候,力园妈妈辞去工作,每天带力园去公交车站、超市等人流量大的环境中,带她主动与人交流,在生活中去主动营造语言情境,一点儿一点地输入。只要孩子输入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开始输出,开口讲话了。
身为戏文系学生,力园认为:生活经历都是剧本素材,也是人生财富。不管听力是从100到0、还是从0到100,都是一段人生经历。 “听、说、读、写”--这是人类学习和掌握“语言”能力的基本逻辑顺序。现代医学已经证实:“听力水平”和“言语能力”密切相关,听力系统的损坏--也就是“聋”的发生,必然会导致另一系统--也就是言语功能“说”的丧失。耳聋年龄越小,对言语发育的危害性越大,耳聋时间越长,言语失真就越明显。没有“听”的能力,“说话”就是空中楼阁。据统计,耳聋患者中大约有60%的人与遗传因素有关,而且在正常人群中也存在较高的基因突变致聋的现象。聋病的基因检测是目前最有效的病因学分析方法之一,能为耳聋的治疗、预防和预后作出指导。与会专家提醒:聋基因联合筛查和儿童听力筛查是尽早发现听力问题的有效手段。此外随着人工智能等科技的快速发展,人工听觉技术不断革新,也能让更多地听力受损人群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