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城市

“跨界王者”窥视着:防护用品何时成为刚需?
在疫情之下,没了防护近乎裸奔,更让人陷入对于未知的“恐慌”中。然而,有些企业却从这次疫情下的防护“恐慌”之余,嗅到了商机。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9年中国卫生技术人员达1010万人,按照国外医疗行业60%以上的人员消耗防护手套的比例估算,每人每天消耗6支手套,2019年需求量达到132.71亿支。  在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冲击下,使得医护人员及民众对防护手套需求暴增。同时,经过这次的疫情将提升个人健康防护意识,一次性手套市场潜力巨大。单从上述60%的卫生技术人员的角度估预估,在一季度平均每天消耗骤增至12支,之后按正常水平即每人6支计算,2020年预计需求量达到165.43亿支,全年增长接近25%。  “保障防护物资,按期轮换,能做到这些,理论上,现在的措施是可以的。”一位ICU的医生如是说。但实际上,在疫情最初阶段,出现防护用品不到位,防护物资不充足的情况。据中国-世卫组织联合考察专家组消息,截至2月24日,全国共有476家医疗机构3387例医务人员感染新冠肺炎病例(2055例确诊病例,1070例临床诊断病例和157例疑似病例);90%以上的医务人员(3062例)来自湖北。  “做好个人防护可以有效减少病毒传播。”在谈及防护用品的重要性时,中日友好医院中医呼吸科主任兼中医内科教研室主任张纾难也予以背书。  实际上,疫情发生后,大到国家“硬核”防疫,小到个人防护,在各方重视的情况下,大小企业纷纷开始哄抢“防护”这块蛋糕。眼下,随着个人防护意识的提升,防护用品跨界生产的助力,整个行业的产业升级,在中国,防护用品领域正进行一场对于医疗器械行业细分赛道的认知革命。  疫情之下,全民个人防护意识显著提升  国内疫情爆发之初,网络曾有热文称:劝父母戴口罩似乎比劝自己穿秋裤都难。  “该怎么劝父母戴口罩?”知乎问题一发出,便引起网友热议,此外,更多的话题,如“拜年戴口罩显得矫情,不孝顺”、“没事儿,外面的人都没有戴,安全的很”、“听天由命,富贵在天”等陆续摆上台面,成为80、90后最为关注的话题。而这些话题的存在也无不暴露出人们对于个人防护意识的缺失。  在传统意识下的父母辈人,身体不出毛病,绝对不去医院。对于自身健康已是如此,更不用提口罩、洗手液、消毒液这样的小事了。  然而,随着各地疫情的爆发,一切都变得不同。传播学者罗杰斯提出的“创新扩散理论”在这次疫情之中得以验证,即信源的可信度影响传播效果,言传身教式的传播比媒体传播的信息更容易让人信服。《人民日报》、《健康中国》、《新华社》等主流媒体起到信息实时传递的作用。而真正引起父母辈切身关注新冠肺炎消息,也主要在于身边人对于新冠肺炎的讨论。  “你们知道吗?咱们县里诊断出一例,因为这事院长都差点儿被处分,”人际传播确实比大众传播的消息更能产生传播效果,父母开始在各大微信群提醒自己的家人朋友不要乱跑,口罩、洗手液、酒精、一次性手套从那以后,准备的很齐全。“听说病毒在衣服上也能存留”、“鞋底也会携带病毒”、“粪便也可能是传播源”、“40岁以上的男性比较容易感染”……这些贴合生活的传播途径、贴合自身的生理年龄,也让每个人的神经时刻紧绷着,对防护似乎多了一份敬畏。  有了敬畏,才会有防护意识。囤货是怎样的的体验?不只是对防护用品的重视,更是对“有需求而求不得”的担忧。  朋友圈一时间变成防护用品众筹之地,有人负责找资源,有人负责拼单,有人负责讲价钱,分工明确,但仍以不包邮、一次性医用口罩每个4.4元完成交易。  一次流感或是一场疫情,到底给民众留下了什么?  留下的不只是疫情期间对口罩等防护用品的重视,疫情退散之后,关于防护用品的供求关系可能会出现缺口,但至少防护用品可能成为人们防护的日常用品之一。  从1918年的H1N1甲型流感疫潮开始,一系列公共事件的发生,建立和巩固了日本人戴口罩的习惯。无论是感冒时,健康人预防感冒的发生,还是因为未化妆而戴上口罩,更不用说春季流行性感冒,抑或是花开时节,避免花粉过敏,口罩这种防护用品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无论男女老少,恰当时期,抑或是必要时刻,戴口罩似乎成为一种礼仪文化。  需求催生市场,防护领域众星捧月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  据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2月29日,包括普通口罩、普通医用口罩、医用N95口罩在内,全国口罩日产能1.1亿只,全国口罩日产量1.16亿只,分别是2月1日的5.2倍、12倍。在日产能与日产量双双破亿的情况下,不难发现除了生产能力日益提升、加班加点生产之外,还出现众多“跨界者”,一同分着“防护用品”这杯羹。  据不完全统计,在这期间,3000家企业紧急“跨界”,连内衣、纸尿裤企业也开始将手伸进口罩生产+盈利这个“大口袋”。E公司曾联合天眼查调查统计发现,以工商注册信息变更为准,自2020年1月1日至2月7日,全国超过3000家企业经营范围新增了“口罩、防护服、消毒液、测温仪、医疗器械”等业务,其中,经营范围新增医疗器械的企业多达3647家,几乎呈现行行“跨界”,全体拥“医”的现象。  在3000家跨界企业中,有占比38%的注册资金100万元以下的小微型企业,也有占比超过一半的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下的企业。这些企业从行业划分来看,既有中移铁通有限公司、中国石化旗下的54家加油站,也有之前生产婴幼儿产品、生产卫生巾的企业;更有看似毫不相关的家电、汽车企业的加入,比如格力,比亚迪;当然,其中也不乏医药企业,例如,2月18日晚间,黄山胶囊发布公告称,公司与安徽省绩溪小山卫生材料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小山材料”)签署了股权收购框架协议,将依托小山材料在细菌病毒防护、诊疗和消毒产品等领域取得技术和产品的竞争优势,延伸和拓宽公司产品服务领域,增强公司在医药产品领域的综合竞争力。  针对这一跨界现象,有分析人士表示,疫情在得到控制前,以防护用品的需求量就不会减,这也会带动整个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当然,在推动市场发展的这条道路上,也缺不了国家的扶持。有企业担心在疫情过后,随着需求降温可能导致的产能过剩。对此,国家发改委此前表示疫情过后富余的产量,政府将进行收储。  也就是说,只要符合标准,企业可以开足马力组织生产。  跨界非易事,蛋糕争夺之战如何拔得头筹?  然而,防护用品这块看似巨大的蛋糕,这些“搅局者”真能吃得消?看似疫情之下速成的“风口”,可能是多方自身实力的较量。  事实上,跨界并非易事,在3000家企业中,有成功者,但也不乏失败者。  众所周知,生产防护用品,除了生产的原材料之外,生产机器、资质认定、解析消毒等,不仅需要资金、技术、更需要时间。一批口罩生产出来,一般需要7~15天的时间进行消毒。一旦过了时间,很可能甩手不出去,大批资金造成积压。  较高的进入门槛,口罩等防护用品属于医疗器械的细分行业,关乎人体健康与安全,相对其他制造业而言,进入门槛较高,我国对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企业设立、生产经营等方面制订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并建立了严格的审核程序和市场准入制度,以加强对医疗器械生产行业的监管。如《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医疗器械注册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及《医疗器械注册证》等资质牌照。  其次,想跨界成功,资金投入并不可少。实际上,特殊的制作材质熔喷布,39健康网从某材料批发平台查看得知,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使用的无纺布1千克价格在10~15元不等。很多情况下,即使有了这批原材料,很多企业由于没有生产机器,只能把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原材料积压起来,或是低价卖出;有些技术材料都以准备齐全,由于一直拿不到资质审核,无法开工。7~15天的解析消毒时间,有可能错过市场最佳需求时段。  显然,“跨界者”的闪亮登场并非偶然。防护用品的跨界生产需要提早做好准备或有一定的技术、资金、市场等基础。  39健康网还了解到,作为“跨界者”的格力,上线的口罩均由格力子公司“珠海格健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该子公司于2月“紧急跨界”成立,主要生产口罩等抗疫物资,具备高标准净化车间及相关检验检测能力。2月18日,珠海格健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注册成立,注册资本为2000万元,由格力电器的运营主体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全资持股。  珠海格健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包括第Ⅱ类医护人员防护用品、紫外线消毒设备、生理参数分析测量设备、手术室感染控制用品的设计、制造和销售等。除了口罩之外,今后相关产品可能陆续生产。在公司成立后,格力依托其在生产管理、设备和技术方面的能力与优势,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实现口罩投产并推向市场,用高品质的医疗物资保障呼吸健康。  如果说此次格力的成功算是跨界,倒不如说是在为进军医疗行业造势,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来说,这次都无疑是个好机会。  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面对商业上的风口也是一样。  防护领域产业升级,下一步有望市场下沉  疫情除了会带来一波商机,同样可以催生一个产业的升级换代。  从2003年“非典”到2020年的新冠肺炎,17年来,口罩滤材经历几次更新换代,国内产品的整体水平大幅提升。据相关行业专家分析,国家在疫情过后,很可能出台有利于滤材、口罩制造相关行业发展的措施。  2020年3月11日,据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牵头起草制定的《民用卫生口罩》团体标准显示,首次区分成人口罩与儿童口罩,对于细菌及颗粒物的阻隔率都有一定要求,较之前的《日常防护型口罩技术规范》国家标准,阻隔率有所提升,简言之,《民用卫生口罩》标准的颁布,意味着过滤材料必须升级换代。  防护用品,特别是一次性防护用品,在众多“跨界者”蜂拥而至之时,也应该考虑到,棉质用品对于一次性医疗口罩的竞争关系。但消费升级趋势不可抵挡,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提升,可能越发关心人类所生存的“生态圈”、空气、水、相信公众的卫生防护意识在经历过这次特殊事件之后,会有所提高,防护行业未来可期。  从短期来看,防护行业出现井喷现象;从长期看来,口罩的需求量会有所回落,但值得一提的是,公众对于防护用品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以口罩为代表的医用防护用品,可能转入居民的日常防护用品之列。  面对防护用品,滤材行业会升级,市场可能会下沉,但39健康网也在此提醒,目前仍有许多上层建筑的确实。例如,对防护意识的提升,对“环境与卫生健康”的关心,“环境与卫生”不该成为环境与公共卫生的边缘地带,我们每个人该如何树立起成熟的“健康意识”?未来,我妈又该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防护储备体系”?这些问题皆需进一步思考并解决。未来,这些问题是否会一一得到妥善的处理,39健康网也将持续关注。  





参考资料:1.中商情报网,2020年新冠疫情引爆的十大行业分析:互联网医疗新基建等【上】!2.每日经济新闻,战“疫”专访丨泰达股份董事长胡军:与时间抢跑 新冠肺炎疫情突袭下口罩滤材的“生死时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