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城市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从“减”到“加”,改良式多器官移植增加术后存活率   对于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来说,目前唯一有效的根治办法就是进行器官移植,经过近几十年的研究发展,单一的器官移植已经成为常规手术,然而不幸的是,当人体受到损害时,不少患者容易出现两个或多个器官衰竭,例如终末期肝病合并胰岛素依赖的糖尿病、终末期肝病合并肾衰竭,此时,多器官移植成为了最佳的治疗手段。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何晓顺副院长介绍,然而传统的多器官移植技术存在并发症多、生存率低等问题,2009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创新开展“改良式多器官移植技术”,在完成移植的24例患者中,生存率远高于全美,居国际领先水平,也因此“腹部多器官移植及器官联合移植的技术创新与临床应用”获得2015年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殊荣。  传统手术存在并发症多、围手术期死亡率高等缺陷  其实早在2004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已用传统的方法开展多器官移植,“传统腹部多器官移植要切除整个上腹部器官,包括肝、胆、胰、脾、胃、十二指肠、部分空肠以及大小网膜,然后将供体多器官(肝、胰、小肠)整块移植。”何晓顺表示, 这种传统的手术方式需要“掏空”患者整个上腹部,规模巨大、技术复杂。同时,既往认为移植器官越多,排斥反应越严重,因此多采用高强度免疫抑制方案,感染,肠瘘等发生率高。  也因此导致,早期多器官移植手术虽然成功,但患者大多因术后肿瘤复发、感染、肠瘘等原因死亡。  四大创新,改良式多器官移植增加术后存活率  为了提高多器官移植患者术后的生存率,降低并发症风险,何晓顺教授带领团队进行临床探索,开展了改良式器官移植技术, 截至2016年1月8日,何晓顺团队一共完成了29例多器官移植,其中,改良式多器官移植24例。取得了患者围手术期生存率100%,术后1、5年生存率高达94.7%及76%的多器官移植国际最好结果。  何晓顺介绍,改良式器官移植技术具有四大创新,首创“不阻断腹主动脉”的动脉重建新方式,避免了血流动力学剧烈波动引起的多脏器功能损害;创立“单一吻合口”的消化道重建方式,减少了吻合口数目,显著降低了肠漏和感染发生率;创立胆道并发症防治体系:采用供体胆道双重灌洗和移植动、静脉同时复流等新技术,避免了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首创“低强度”免疫抑制治疗方案,摒弃了多器官移植必须使用“高强度”免疫抑制治疗的传统理念,有效降低严重感染发生率。  肝硬化合并糖尿病患者采用多器官移植更有效  不少患者认为,多器官移植主要出现在恶性肿瘤患者的身上,其实不然,在终末期肝病合并胰岛素依赖的糖尿病患者身上反而更有效,何晓顺说道,“对于肝硬化且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单纯肝移植,术后反而会加重患者糖尿病症状,引起失明、截肢、肾功能衰竭可能。”  “若同时移植上了新的整块肝-胰腺-十二指肠多器官,不仅可以治疗肝硬化,还能治疗糖尿病,不少病例的随访结果显示,此前由糖尿病引起的其他病变如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也得到逆转。且手术规模、花费仅相当于肝移植。”何晓顺表示。  器官联合移植,疗效国际领先





  除了腹部多器官移植,中山一院器官移植中心也开展了器官联合移植技术。据了解,所谓器官联合移植,即将两个器官移植给同一受体,多数情况下同期进行,亦可分期进行。其中效果最好的是的胰肾联合移植和肝肾联合移植。  何晓顺介绍,在胰肾联合移植上,创新胰肾联合移植消化道重建技术,改进胰液空肠引流方式,降低了手术并发症。患者1、5年生存率为94.3%、89.1%。肝肾联合移植技术体系,被《中国肝移植手册》列为肝肾联合移植技术规范。患者1、5年生存率为87%、67.8%,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通讯员:李绍斌、彭福祥)39健康网(www.39.net)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85501999-8819或39media@mail.39.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