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诱发的脑卒中是可预防、可干预的。国际上最新理念已把降低死亡率、住院率和脑卒中率作为房颤的治疗目标。”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6月6日出席由中国心律失常联盟、中国房颤联盟共同举办的首届“中国房颤日”活动时这样说。 受人口老龄化、慢性心脏病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已成为房颤卒中的重灾区。王陇德在活动上指出,房颤使脑卒中风险增加5倍,20%以上的卒中因房颤所致。因而,提高房颤诊疗水平、推行房颤防治临床规范、促进房颤研究与国际接轨、提高公众对房颤的认识刻不容缓。而中国房颤联盟的成立,刚好可以起到平台作用,推动我国房颤的整体防治水平向上发展。首届中国房颤日活动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孔灵芝则表示,中国房颤联盟设立房颤日的意义在于增强房颤认知的宣传,提高医务工作者和公众对房颤危害的认识。她说:“在上游预防有房颤危险因素的人,比如有高血压和肥胖者,要控制高血压,注意减轻体重,预防房颤;已发生房颤的人,就要治病,其中最重要的措施是抗凝,预防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 世界心脏联盟理事、中国老年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胡大一教授在活动现场介绍了我国房颤的发病情况。他说,中国房颤患病保守估计至少800万,随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房颤发病率还会有所上升。然而,房颤患者、公众和很多医生对房颤的危害和重视程度远远不够,这也给房颤的防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传统抗凝药物华法林,患者用药监测困难,使得这类药物的临床推广极为困难,利伐沙班等新型抗凝药物的应用将为房颤卒中的预防带来新的希望。 首届“中国房颤日”恰逢心脏节律周(6月3日—6月9日)之际,中国心律失常联盟主席、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主任委员郭继鸿教授介绍,房颤的高发、高死亡、高卒中和高致残等损害健康与生命的特征,注定是不良的心律失常,这与心脏节律周的主题“远离猝死,从‘心’做起”相吻合。心律失常联盟举办此次活动,也希望唤起医生和公众对房颤严重性的认识。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医师分会候任主任委员马长生在活动现场发布了《中国房颤防治倡议书》,倡议进一步提高我国房颤诊疗的专业水平,进一步做好房颤的科普及患者教育,进一步开展房颤临床研究,进一步开展与国际接轨的房颤相关研究。
活动现场,在刘克玲、臧京生等社会各界人士的带领下,与会人员一起起宣读了《房颤防治百字宣言》。随后,胡大一、郭继鸿、顾复生、沈潞华、郭静萱、徐成斌等知名心血管病专家为现场公众进行了义诊。 中国房颤联盟和中国房颤日 中国房颤联盟(CNAFA)由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等八大学会联合发起,旨在接轨国际,搭建多学科联合房颤防治专属平台;呼吁、引导政府、专家、广大医生、患者及大众关注、认知房颤,降低房颤危害;制定、推行房颤防治临床规范,提升中国房颤领域诊疗水平,最终有效降低卒中发病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从而减轻社会负担。联盟成立之初,便把每年的6月6日定为了“中国房颤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