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城市

器官研究进入新时代,能实景手术的训练仪在广州生物科技创新大会首次亮相
3月22-24日,“2019年广州生物科技创新大会”在广州市增城区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新滋,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胜利、郑树森、李兰娟、杨宝峰、王学浩、陈勇、吴清平、董家鸿等九位医药相关领域院士在会议上分享了研究成果。器官定向研究与治疗、器官基因编辑、抗癌药物研发等一批国际领先的最新研究成果纷纷于会上亮相。   由广州团队研发的全球首创实景腔镜、内镜手术训练仪,也在大会上首次推出,有望降低内镜、腔镜医生培训门槛,从而加速医生成长,有助于缓解优质医疗资源短缺的难题。构建器官研究新平台,促进精准医疗大发展。2019年广州生物科技创新大会召开  走在阳光下  我国器官捐献已达23219例  本届生物科技创新大会以“构建器官研究新平台,促进精准医疗大发展”为主题。中国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主任委员黄洁夫  原中央保健委员会副主任、卫生部副部长,现任中国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主任委员黄洁夫在大会上致辞上表示,中国器官移植事业经过“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改革,已成为世界赞誉的“中国模式”并登上了世界舞台中心。  13年前,吹响中国器官捐献与移植改革号角的“广州宣言”在广州发表。“广州宣言”明确了器官移植要符合中国的国情,又要符合全世界的公共伦理学的准则。2007年5月,由国务院颁布的我国第一个《人体器官移植条例》正式实施,其中规定“人体器官捐献应当遵循自愿、无偿的原则。”  13年来,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呈现飞跃式发展,从游走在法律与伦理的灰色地带,到“彻底走到阳光下”,建立起全国性公民自愿捐献体系,实现了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在人体器官移植法治管理、器官获取和分配、器官移植临床服务和器官移植监管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截至2019年2月28日,我国内地居民器官自愿捐献已达23219例,移植器官总数64087例。我国器官捐献总量已跃居全球第二位。  会议上,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广东省四家医疗机构网站与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施予受”网站正式启动对接,公民通过网站10秒钟即可登记为志愿者,将对倡导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的大爱精神有积极的意义。  全球首创!  实景腔镜、内镜手术训练仪助力器官移植医生培养  黄洁夫表示,目前,我国器官移植服务的能力也有待提升。2018年,我国器官移植捐献达6302例,但完成的心脏移植手术仅498例,肺移植仅404例,主要原因正在于有能力进行心、肺移植的医生太少。  为了加速外科医生培养,提供高标准、同质、批量化的腔镜及内镜教学培训体系,广州医生全球首创了实景腔镜、内镜手术训练仪。这套名为的“smagister手术大师腔镜培训系统”也在本次大会首次亮相。smagister手术大师腔镜培训系统首次亮相  发明者、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何晓顺教授介绍,在当今医学教育体系下,年轻医生主刀机会极少,远难满足万小时培训定律要求;同时,手术质量评价体系缺乏,上级医生不敢放手。该现象在腔镜、内镜医生培训方面尤为突出。如何规范、高效的培养主刀医生,成为行业难题。  他介绍,目前医师培养中主要使用的两种方式,都有无法克服的缺点:传统的腔镜多采用塑料模型进行培训,与医疗现实相差甚远,而价格高昂的虚拟教学设备普遍存在情景虚假、触感不实、反馈延迟等硬伤,导致培训体验不佳。如果采用动物活器官(猪内脏)进行腔镜培训,则受到器官保鲜可用的时间短、消耗量大、场地规划、实验安全、动物饲养成本、麻醉技术、动物伦理等因素困扰,国内外均难以推广。  这项创新之举引入了何晓顺团队研制的多器官修复系统。多器官修复系统解决了离体器官长时间保持活力的难题,何晓顺团队基于该系统,创立了“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使得器官在捐献-移植的过程中,“血一直是温热的”。该项技术成果获评当年“中国十大科技创新”。2018年,何晓顺团队将这项核心技术引入教学领域,经多学科联合攻关,“smagister手术大师腔镜培训系统”成功问世。  该培训系统使用生产过剩的动物脏器,最长可将内脏“保鲜”十天,用于腹腔、胃肠、肝、胆、胰、脾、肾等多种手术教学。采用这套系统培训时,医生看到的血管破裂出血、胆汁分泌、肠道蠕动均呈现真实。术后,智能评估系统还将生成一份详尽的手术并发症分析报告及手术视频回顾,相当于“给医生打分”,以便医生改进操作技术。





  据了解,该系统彻底改变了腔镜、内镜医生的培训方式,将医生培训成本降低了83.2%,并因“变废为宝”的工作原理,也不触及动物伦理障碍。  据了解,目前该培训系统已实现量产。39健康网(www.39.net)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85501999-8819或39media@mail.39.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