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城市

国产医疗器械必须走高精尖道路
5月26日,国家卫计委发布通告,宣布将遴选出一批符合临床需要、产品质量优良、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国产医疗设备,为全国卫生计生机构装备工作提供参考。   一直以来,我国医疗机构的大型医疗器械被进口产品占据市场,在业界看来,此次遴选就像吹入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一股“春风”,不仅能促进国内相关产品质量的提升,还可能改变市场格局。  中高端市场仍被外国品牌占据  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医疗器械分会秘书长陈红彦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国内中高端医疗器械主要依靠进口。其中,约80%的CT机、90%的超声波仪器、85%的检验仪器、90%的磁共振设备、90%的心电图机、90%的高档生理记录仪,以及60%的睡眠图仪市场,均被外国品牌占据。  陈红彦进一步分析说,以CT机为例,64排以上属于高端机型,32排~64排属于中高端,4排~16排属于中端产品,单双排属于低端。国产产品基本为中低端,价格在100万左右,而进口产品多是中、高端,价格昂贵,甚至高达千万元。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进口医疗设备的价格普遍高于欧美日等原产国50%~100%,比如TOMO放射治疗系统等设备,在欧美日等国家多为250万美元,但我国进口多在500万美元以上。对此,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系副主任刘清君担忧地说:“羊毛出在羊身上,医院花高价购买如此昂贵的进口医疗器械,最终难免把资金压力分摊到患者头上,增加人们就医的经济负担。”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国际合作部副主任徐珊告诉记者,过去国内市场中,所占份额较大的国产医疗器械主要以一些小型、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为主,比如温度计、一次性注射器等。现在状况已有所进步,出现了不少中端产品,比如监护仪、心脏支架等,国产品牌市场占有率较高,部分国产高端产品所占市场份额也在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在医疗器械的进出口方面,同样可以看出我国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2013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状况蓝皮书》指出,2013年上半年,我国医疗器械进口总额为68.1亿美元,出口总额为90.11亿美元。其中,进口额超过1亿美元的医疗器械主要有医用导管、彩超仪、CT机、MRI仪、内窥镜等;出口超过1亿美元的主要产品有药棉、纱布、绷带、助听器、体重计、监护仪等。陈红彦表示,通过此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我国进口产品多为大型、高精尖产品,而出口产品具有小型、低附加值的特点。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进出口数据中,有35%左右的产品或其主要构成部分,是在中国生产,先出口到国外,然后再进口到中国销售。  本土企业日渐壮大,但仍处劣势  对于国家卫计委选择数字化X线机、彩色多普勒超声波诊断仪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3种基本医疗设备为第一批遴选品目,刘清君表示,此举说明,在上述领域,国产医疗器械已经具备一定技术水平,可以逐渐取代国外进口产品。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医疗器械部主任蔡天智也表示,近年来,我国出现了一些出口较高技术含量产品的企业。比如深圳迈瑞医疗,从设计代工入手,紧随全球技术前沿,进行渐进式创新,现已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监护类产品制造商前三名。另外,康辉医疗、鱼跃医疗、万东医疗、威尔科技、九安医疗等相对领先的本土企业品牌,由于技术含量日渐提高,国际认可度不断提升,在对外出口上也呈现出喜人的增长趋势。  “虽然在很多高精尖产品上,中国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差距,但这个差距正在变得越来越小。”陈红彦告诉记者,国外医疗器械企业不愿看到本土竞争对手日渐壮大,在竞争策略上无计可施后,只能通过收购的方式“消灭”对手。  陈红彦认为,目前本土企业的劣势与发展中遇到的两大困难有关。一是缺乏战略规划与整合。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呈现小而散的状态,没有形成规模发展,绝大多数仍停留在低水平恶性竞争的粗放增长阶段。国内企业为争夺低端市场的微薄利润,打得头破血流,而占据高端市场的国外医疗器械巨头则“风景这边独好”。这种强烈反差的根源,就在于国内医疗器械市场缺乏战略规划与整合,不能很好地形成“高精尖”科研分工和集约化发展。二是国产设备遭受歧视。随着我国软件开发能力和精密电子设备制造能力的提升,国内产生了一批诸如深圳迈瑞医疗等从事高端医疗器械产业,且具有国际声誉的企业,但由于医疗机构长期偏重于使用进口设备,再加上招标监管不严等原因,部分国产高端医疗器械遭受歧视,难以拓展国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