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2年,美国医生为颈部肿瘤患者成功实施了世界上第一例乙醚全麻,被认为是现代麻醉学的开端。 20世纪40年代,在中国,麻醉学成为了一个独立的专业学科,1989年卫生部明确麻醉学为临床二级学科。 1982年,广东省医学会麻醉学分会成立。经过三十四年的发展,广东的麻醉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技术力量和科研力量均走在全国的前列,已经从起初的单一的临床麻醉,发展成为集疼痛治疗、重病监护治疗、急救复苏等为一体的临床专科。 时值中华医学会第24次全国麻醉学术年会在广州召开,39健康网专访了广东省医学会麻醉分会主任委员、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麻醉科主任徐世元教授。(广东省医学会麻醉分会主任委员、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麻醉科主任徐世元教授) 麻醉专业的范围越来越广 徐世元介绍,麻醉学从1842年发展到今天,麻醉专业面临的专业范围越来越多:从临床麻醉到无痛诊疗,从ICU(危重医学的治疗)到疼痛的治疗,麻醉医师凭借丰富的知识、整体的思维、细腻的观察、快速的反应、精湛的技艺、科学的指挥等能力和优势,在医学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重要。 世界麻醉学发展的潮流正在走向麻醉与围术期医学,欧美国家已经走在前面。中国麻醉学者着眼现实、把握方向,提出中国麻醉学科发展愿景:成为推动“医疗安全的关键学科、舒适化医疗的主导学科,未来医院的支柱学科、医学创新的重点学科和社会熟知的品牌学科”。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在今年特别设立年会主题“从麻醉学到围术期医学”,就是为了引导中国麻醉学的发展方向,使麻醉学科更好适应围术期医学发展的要求。 据悉,西京医院、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等医院已经率先将麻醉科更名为“麻醉及围术期医学科”。 麻醉在围术期可以大显身手 在围术期,麻醉医生能为病人做些什么?徐世元表示,手术的目的在于治病,手术后的关键是康复。目前,麻醉医生在围术期的作用已经在两个方面得到了很好体现。 第一,介入手术后的疼痛治疗。手术后的疼痛,不仅影响病人的康复速度,有的还会发展为慢性疼痛,据统计,慢性疼痛的发生率在30%-70%。对于术后的疼痛,麻醉医生并非只有止痛药,已经探索出更优的治疗技术——神经阻滞方式。该技术以药物阻断病人的痛觉神经,达到治疗疼痛的目的。神经阻滞在B超引导下,几乎全身都能做,所以普及程度较高。
第二,开展无痛诊疗。以往很多检查方式令人难以接受,有麻醉医生助以一臂之力,可以使这些检查减少很多痛苦,变得容易让人接受。 “麻醉医师面对的危重病人比例越来越高,将来麻醉医生在围术期还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徐世元说,术前病人的调控、术后病人的康复,其实都需要麻醉医生积极参与。在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把术前的一部分病人交由麻醉医生来治疗。这也将是我国麻醉未来的发展方向。麻醉医生在围术期应该贯穿病人治疗和康复的整个过程。 相信只要麻醉医生积极参与其中,不断总结经验,麻醉学科在改善患者预后、加速康复中所起的作用会越来越重要,学科发展也会越来越快。(通讯员:马彦 吴晓燕)39健康网(www.39.net)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85501999-8819或39media@mail.39.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