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21日,由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主办的“第十届健康管理学科建设与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研讨会”在广州召开。本次大会主题为“聚焦学科建设砥砺科技创新”,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优质健康管理服务包、健康管理适宜技术及多中心课题研究展开学会讲座与交流。 健康管理行业的多位专家,在接受39健康采访时表示,要积极推进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需要发展针对不同科室、不同个体的个性化健康管理模式,培养起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慢病防控的应对策略。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主任委员、浙江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郭清“我国亟需进行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传统的观念是‘生病后再治疗’,而健康管理则是注重‘生病前的干预和检测’,也就是中医学所说‘上医治未病’”,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主任委员、浙江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郭清教授表示,过去数十年“重治疗轻预防”,单纯依靠治疗,导致疾病是越治越多,病人越来越多,这是值得思考的。他认为,有效减少疾病,关键是怎么做到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控制。世界各国都在推进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而在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以预防为主“治未病”的思想已经开始传承。发展到今天,“治未病”理念既需要继续传承下去,也需要与现代医学结合,应该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中西合璧,协同创新”。“新冠肺炎疫情大概明年就可以彻底控制住,但是慢性非传染病疾病由于致病因素极其复杂,个体差异大,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控制。”郭清教授称,当消灭新冠以后,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还是慢性病和人口老龄化,这两大挑战至少持续到本世纪中叶(2050年)。因此,必须重视健康管理,也就是“三全”(全人类、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健康管理具体该怎么做?他强调:一要检测和收集健康信息,二要进行健康的评估,健康危险因素的评价,三要做好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健康干预,抓住时机持续开展,培养起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慢病防控的应对策略。
39健康网(www.39.net)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85501999-8819或39media@mail.39.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