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城市

AI真的能替代医生?专家摇头说:短时间内不行
试着想象一下这个画面,在医生了解完你的病情后,他转头向AI医生询问各种治疗方案的建议,操作风险,优势对比,短短的1秒钟后,AI医生从全球的数据库中找到与你相似案例,给出治疗建议。 这样的AI医生看诊只会基于事实,不会受主观影响,它不会看走眼记错知识点,不会把纱布留在病人的肚子里,甚至免于医患双方对于医疗贿赂的担忧,也能避免医生水准参差不齐和人手不足带来的窘迫。这样的画面,并不是想象,这将是AI 应用可能将为医疗产业带来的未来之一……智能影像诊断作为肺癌的有效防治手段,低剂量螺旋CT是实现肺癌早诊早治的重要手段,但是一次高分辨率CT扫描或螺旋CT扫描后薄层重组图片超过200幅,如果一个医生每天要看100位患者的胸部CT片,意味着要看2万多张影像!更可怕的是,医生不仅仅要看完这2万张影像,还要从中找出每一个可能是癌症前兆的肺结节!一旦遗漏某一个肺结节,就意味着可能错过一次早期发现肺癌的机会!怎么办?有的医生准备今晚加班到10点,不看完不回家,有的医生准备了眼药水,准备好好抚慰一下疲劳的眼睛再战下半场,而更多的医生,则是强忍着疲惫与眼睛的刺痛,默默完成。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放射科的医生们很可能迎来一次盛大的“解放”行动!目前,全国已有100余家三甲医院安装了care.aiTM肺癌影像智能诊断系统,这种影像诊断系统不仅能够实现肺结节的秒级检出,敏感性超过95%,还能够实现结节大小测量、良恶性鉴别、历史影像对比等诸多功能,甚至还能够自动撰写结构化报告!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放射科主任陶晓峰教授在谈到AI的巨大价值时说,“AI的出现是对于放射医师体力和脑力的极大解放,以往需要10个小时看完的片子,现在仅需5-6个小时,不仅加班时间大大减少,诊断的一致性也大幅提升。”智能医学大数据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专家为了发一篇高质量的paper累到吐血么?知道为什么那么多医生为了一篇SCI熬夜无数么?中国的大多数医院里都实现了信息化,医疗数据极大丰富,但如果你想要做临床研究,对不起,病理数据在病理科,影像数据存储在信息科、历史病历在病案室,想要搜集患者信息?时间动辄3-5个月,还要花费海量的时间和劳动来清理其中的无效数据,真正用于科研的时间反而少的可怜!2018年6月,华西医院宣布与依图医疗完成了一项肺癌科研病种库的建设,这个病种库利用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文本处理技术等多种AI科技,将医院内积累的海量的文本病历实现了自动录入,识别准确率超过93%,并仍在继续升级中,通过文本、病理、影像、基因等多维数据的整合,一个活生生的“数字人”油然而生!如果你以为AI只会录病历可就大错特错了。经过训练的AI不仅会自动分析患者病情,提出诊疗意见,还能够根据设定条件进行智能科研,自动发现肺癌的各种高危因素、有效治疗方式,最合理的用药方式等等潜在科研点,实现智能科研!还在为一篇paper发愁?AI能1分钟内发现找出数据里的所有价值点!智能流程优化“您的孩子可能是消化不良,可以转消化内科治疗,现在最擅长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最适合您的专家是王主任,请点击预约……”这不是科幻场景,而是广州妇儿中心与腾讯睿智合作的导诊熊的实地体验场景,这款AI可以在5秒内就可根据患者症状推荐看此病经验丰富、效果好、费用低的医生。“不但能告诉我看哪个医生,我还能知道这个医生看过多少种这类症状的疾病,治疗效果怎么样?多少患者康复了,转院了或者出现不良预后。”早已经被排队折磨的筋疲力尽的家长们长出了一口气。AI真的能替代医生?“AI是医生的助手与第二大脑,绝非替代与被替代的关系。”上海长征医院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学科刘士远主任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表示。作为国内最早从事人工智能研发的专家之一,刘士远教授认为,在部分细分领域,如肺结节筛查、乳腺X线钼靶诊断等领域,AI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极大的提升了科室的工作效率,提升了诊断准确率与一致性,但应用领域依然非常局限,难以替代医生。





“肺部可能有肺气肿、肺结核、肺炎等几十种疾病,但现在AI也就能处理一下肺结节筛查,如何取代医生?”专家表示。而AI的局限不仅于此,目前,比较成熟的AI应用依然集中于智能影像领域,并且只是最简单的根据影像检查给出诊断建议,而非诊断结果,所有的决策依然必须依赖于医生结合门诊病历、患者主诉、化验结果等多维信息才能做出。想要取代医生?在可预见的时期内,还是算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