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城市

将“四大中心”定位为医院的发展方向
北京市医管局局长封国生在“21世纪医院院长峰会·2014年”的学科建设与高层次人才建设专题会上说道:“北京市市属的大型三级甲等医院,应发展成为疑难杂症的诊疗中心、重大新技术的临床中心、科研高水平的科研中心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   改变医院发展方向  为缓解“看病难、挂号难”的问题,医改在服务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设计,让医院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服务性工作,如:预约挂号、双休日门诊、增加专家门诊量等。  目前,北京市市属21家医院,门诊量相当于全市门诊量的35%,住院率占全市总住院的40%左右,但仍不能满足就诊需求。  为了进一步探索分级诊疗模式,缓解大医院门诊压力,全国自2013年起开始推行医联体,通过支持,解决一部分常见病、多发病在基层就诊解决,实现有效的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  封国生认为:北京市市属大型三级医院应该发展成为主要解决疑难杂症的诊疗中心、重大新技术的临床中心、科研高水平的科研中心,同时也应发展成为高层次的人才培养中心。  值得学习的案例是美国耶鲁医院,这所仅有1000张床位的医院,因学术创新、课程设置等方面堪称一流,并与哈佛、普林斯顿其名,历年来共同角逐美国大学和研究生院前三的位置。耶鲁是用双脚在走路,才会成为美国最著名的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技术中心。  医院发展定位:研究型、创新型  “市属大医院发展方向就应该是研究型、创新型”,封国生说,“并且在这样的定位基础上培养学科建设与人才。学科建设是核心,是学科引领的方向,是科研的支撑和推动力;而人才是助推器,起着关键的作用。”  医院不应只是一个提供临床服务的中心,而应发展成为具有临床创新能力、科研创新能力与人才培养能力的医学中心。  封国生说:市医管局每年投入五千万来支持重点特色学科的发展和临床重大技术创新项目的应用。计划在5年内培养60个临床特色学科、70个临床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并对这些项目给予重大支持,让特色学科成为具有国际水平国内领先的技术专业,引领和促进学科发展。  医管局从去年开始,已评选出2013年和2014年两届临床重点专业和重点医学创新项目。今年下半年开始评选2015年重点医学专业和临床创新项目。对当选的临床重点项目,医管局将出资300万,医院配套300万;临床技术创新项目医管局出资100万,医院配套100万。  专题会上,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院长胡盛寿、中日友好医院院长许树强、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倪鑫也就“学科建设与高层次人才建设”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将能量发挥到最大作用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院长胡盛寿表示:医院每天都在上演着“人满为患”的场面,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医院应在医改或资源布置当中,把所有能量都释放出来。  而我国高水平医学研究在世界医学研究中心范围之内却不足1%。为何?  一缺乏以临床为载像的创新型医学转化型医学研究,大都是基础研究,严重缺乏创新性研究,很难在临床医学研究当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缺乏开展高水平临床研究的支撑平台、研究持续性不够、数据共享不理想、临床资源利用不充分、研究成果向临床实践与医疗服务相关产业的的转化不足。  胡盛寿院长认为,大医院就应该不断地培养人才,不断地填补临床空白,推动医疗事业的发展。  中日友好医院院长许树强认为,人才是医院持续发展的核心,时至今日,中日友好医院已持续多年在每一年预算当中都留出固定资金用于培养人才。





  学科创新需要的是思维的创新,背后的原动力的是学科建设的文化。我们现在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医改过程中各医院都在根据自身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需求探索属于自己医院的发展道路。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我们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尚存差距,仍“在路上”还需努力。39健康网(www.39.net)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85501999-8819或39media@mail.39.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