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由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 、中华中医药学会 、中华医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院协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联合主办的第九届国际络病学大会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本次会议以“搭建络病理论学术交流的平台,推动络病学科在国内外的发展,提升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等临床难治性疾病的防治水平”为宗旨,推动络病学的现代化、国际化。第九届国际络病学大会隆重召开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发表讲话中国工程院吴以岭院士担任大会主席 络病学说是伴随着经络学说而发展起来的,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学术地位,强调“整体施治、辩证施治”,在治疗许多慢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上都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以络病学为理论基础的“通心络”更是成为许多医院急救的必备药。 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讲话中表示,中医药科技创新和中医络病学科的发展要面向民众,适应需求,同时突出特色,遵循规律,整合资源,联合攻关,通过许可认证,标准化,知识产权保护和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国际合作,不断的扩大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和运用。 近年来,随着媒体的高度发展,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意识到,心脑血管疾病正在成为威胁人民健康的头号杀手,尤其是心肌梗死、脑梗塞造成的死亡以及高致残率在我国居高不下,其实这些都源于心脑的微血管损伤,在与会专家的眼中,微血管损伤在心脑血管病防治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必须坚持防治结合,多药联合的治疗方案。 经过多年研究,中医络病学在心脑血管病的治疗上不断取得突破,通过“传承、开放、创新、融合”等理念起到指导心脑血管病临床治疗,达到提高疗效的作用。几年来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其中以通络药物通心络、参松养心、芪苈强心胶囊治疗心脑血管病为研究内容的20余篇研究论文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发表,引起了重大国际影响。 美国贝勒医学院完成的通心络保护血管内皮研究、哈佛大学医学院开展的通心络对动脉粥样硬化转基因动物作用研究以及美国德克萨斯州心脏病研究中心进行的通心络对动脉粥样硬化调控基因PPARr表达研究均取得了科研突破,络病学研究成为探索心脑微血管病变的指导。 吴以岭院士带领他的研究团队两次承担国家973计划项目,围绕“脉络—血管系统病”以及“孙络—微血管”病变的相关性等深入研究,揭示了急性心肌梗死无再流、急性脑梗死、糖尿病肾病异病同治的共性发病机理,阐明易损斑块、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这一心血管事件链级联反应的微血管内在机制,发现了防治微血管病变可以阻抑心血管事件链的新途径。
在本届国际络病学大会上,与会专家指出微血管损伤是心脑血管病高发的主要原因,强调重视微血管损伤在防治心脑血管病中的作用。微血管损伤以后,人体内增高的脂质和凝集的血小板就会沉积于损伤处,逐渐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堵塞血管。此外,心脑血管发病的最大危险是,粥样硬化斑块一旦破裂形成的血栓迅速堵塞住心脑血管,引发急性心肌梗死、脑梗塞等重大心脑血管事件。 针对心脑血管事件的防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陶军教授作了题为《ATS——心脑血管病防治的金三角方案》的学术报告,陶军教授指出,应用辛伐他汀、阿司匹林和通心络胶囊这一“金三角方案”可起到降脂抗凝,保护血管内皮功能,防止微血管损伤,稳定易损斑块的作用,可有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脑梗塞等心脑血管疾病;通过研究发现,三药联用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用阿司匹林、辛伐他汀,以及阿司匹林、辛伐他汀两药合用。陶军教授的研究特别指出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过程中重视微血管损伤的重大意义,并为临床用药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