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如何适应疫情带来的环境与生活方式的改变、疏解心理压力、正确面对心理问题,成为促进国人心身健康的重要课题。 6月27日,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国人心理健康重塑暨“心关爱·九州行”全国启动会召开。会上,由《医师报》社主办,北京北陆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支持的“心关爱·九州行”公益项目再次起航!“我们应结合此次疫情的经验,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我国精神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提升公众的心理健康素养,加强民众对心理危机干预的认识,以确保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幸福生活。这也是‘心关爱·九州行’项目开展的意义。”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院士在开幕致辞中表示。“‘心关爱·九州行’是推动全民心理健康的重要环节。我们要将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到公众的生活中,为公众提供更好的咨询,更全面的心理健康知识,这也是此次活动的初衷。”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李凌江教授指出。“2020年7月,“心关爱·九州行”公益项目在疫情初步控制之初,就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对医护的心理援助,对患者的健康宣教与义诊,活动覆盖百万人次,旨在帮助医务工作者提高精神与心理健康水平,并向大众普及相关心理健康知识。值此建党百年之际,‘心关爱·九州行’再次起航,用实际行动为国人心理健康添砖加瓦!”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院长王高华教授表示。“‘心关爱·九州行’将加强全社会对心身问题的关注,为国人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做出贡献。”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院长王显教授表示,作为一名中西医结合的心血管医生,他见证了双心医学突出的治疗效果,将心身问题作为心血管病整体防治工作的组成部分,重视心血管病合并的心理问题,及时提供心理支持及治疗,对于帮助患者康复至关重要。“疫情的突如其来,对公众的精神心理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尤其是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全社会应如何团结一致,共同应对,保证整个人群的精神心理健康,是我们应思考的问题。”杜克大学医学院Wei Jiang教授表示。最新调研结果公布:近九成青少年有睡眠问题94.11%的青少年存在学习方面的问题,如学习压力大、沉迷游戏、考试焦虑等; 47.23%存在人际交往问题,其中亲子关系紧张最常见;90.06%自身行为或心境有问题,丧失兴趣、非自杀性自伤问题凸显; 87.97%出现至少1种睡眠问题,而睡眠不佳导致白天困倦占比最高; 39.57%的青少年没有接触过精神心理卫生科普。会上,西京医院心身科王化宁教授公布了“国内青少年睡眠与心身健康调研”结果。调研由《医师报》社主办,北京北陆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支持,于2021年3月启动,42 644人参与。旨在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为全民健康的中国梦赋能!“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到,学习、情绪、心理、睡眠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在我国青少年中非常普遍。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是父母的责任,老师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陆林院士提出,国家已在政策层面给予青少年心理健康越来越多的重视,如要求青少年合理和规范化使用手机、不过度强调考试成绩、不过度宣传高考状元等,基于此,青少年及家长、老师以及精神心理领域医生应发挥更多的专业作用。陆林院士强调,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宣教,设立青少年心理辅导平台,同时应加快推进基层学科建设,加大精神专业人员培养力度,为青少年提供规范化、专业化的诊疗服务。“全社会应共同努力,为青少年心身健康创造有利条件,共同为青少年撑起一个光明的未来!”中医药治疗心身疾病 双剑合璧“新冠肺炎在不同人群、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会发生变化,而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制定治疗方案是中医最大的优势。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国人心理干预也十分重要,全力控制疫情、恢复社会秩序更有利于缓解焦虑、抑郁状态。”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教授指出,轻度焦虑抑郁的病因存在差异,其一是长期劳累致心身受损后,出现肝脾不调;其二是长期情绪压抑所致的肝气不舒,可使用中医药进行治疗。而对于中、重度患者而言,推荐中西药并用,西药可精准治疗,中药可从整体调节,二者有机结合,疗效更佳。王显教授也对中医药在缓解精神心理问题上的显著疗效给予肯定,他指出,对于轻中度焦虑抑郁的患者,可发挥中医药的优势,缓解症状;对于重度患者,建议中西药并用。同时,王显教授强调,辩证论治是中医药发挥显著疗效的关键,为避免辩证论治的复杂化,应该抓住中医常用方剂的“主症”,比如小柴胡汤症的“口苦、咽干、目眩”,“但见一症便是”等等。WeiJiang教授介绍了疫情影响下,美国公众心理健康及医院对于控制新冠肺炎具体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情况。据美国权威机构调查表明,疫情对于美国人口心理健康影响出现明显变化,焦虑和抑郁较疫情前增加40%以上。同时,疫情所导致的失业以及生活质量下降也是导致民众心理健康问题凸显的重要原因。Wei Jiang教授指出,在COVID-19这种世纪性的传染病大流行期,个人水平的心理干预固然重要,社会水平上的运用科学手段及时设置“合情合理”的管理和支持对于大瘟疫过程中人群的心理健康似乎更重要,而且挑战性更高。社会水平上的运用科学手段来制定和实施的及时干预需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技巧作为一个不可缺少的基础。“多成分多靶点,改善情绪的药理作用广泛;有利于身体素质和状态的改善;不良反应相对较小,患者接受度较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王健教授指出了中医药治疗心身疾病的相对优势,并介绍,九味镇心颗粒源自北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平补镇心丹,经现代医学传承与创新,具有养心补脾、益气安神的疗效,且利用中药联合西药治疗,可以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青少年心身疾病 不可忽视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院长李涛教授表示,青少年正处于自我认识、自我发现的关键时刻,包括学业、家庭、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因素都可能是青少年压力的来源,也是导致焦虑抑郁的导火索。同时,青少年出现情绪问题,可能并不会主动表达,而是出现易怒、厌学、自我封闭等行为,作为家长应探究青少年出现以上行为背后的原因。李涛教授建议青少年学会自我关注,当发现自身情绪或身体出现异常时,及时调整压力,通过倾诉、运动、读书等方式减压,如果自我管理不能有效缓解,就要及时寻求专业帮助。王高华教授也表示,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其心理也处于发育阶段,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是正常的,我们需要做的并不是消灭问题,而是将问题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如果出现情绪问题,应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多个方面进行病因分析,通过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多种方式进行专业治疗。同时家庭、学校、社会应多方合作,及时解决青少年的心身问题。“青少年的心身健康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是重要而突出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金圭星教授介绍了青少年易患心身疾病的生理、心理基础,青少年不同于成年人的心身疾病特点。同时指出,重视青少年心身疾病的危害,加强青少年心身疾病防治有着重要的临床和社会意义。睡眠障碍与心身疾病互为因果“睡眠问题与心身疾病关系密切,几乎所有心身疾病都伴有情绪和睡眠方面的问题,且睡眠问题通常成为发现心身疾病的首要症状,因此,二者相互影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汤艳清教授表示。汤艳清教授还结合实际临床经验介绍,许多睡眠问题来自患者对于睡眠的认知绝对化,但实际上人的睡眠需求会随着年龄增长和睡眠环境不同而变化,因此睡眠认知行为治疗是摆脱睡眠问题的有效方式。人的睡眠,大约90分钟为一个睡眠周期,每个周期有一个最佳入睡的时间,所以,如果躺在床上20分钟仍未入睡,建议起床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当困意来临时(也就是到了最佳睡眠点时)再上床入睡,这样可以打破焦虑与失眠的恶性循环,拥有相对良好的睡眠。王高华教授也指出,睡眠对于身体健康和保持良好情绪至关重要,但我们要对睡眠有正确的认识,不能绝对化。每个人对于睡眠的需求不同,年龄、环境等因素都会造成睡眠需求的差异,对于睡眠问题的焦虑情绪可能会导致睡眠问题的进一步恶化。同时,王高华教授指出,睡眠障碍一旦达到具有临床诊断意义的程度,就要及时就医,请专业医师从生物-心理-社会多个角度进行分析,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进行积极治疗。
对于慢性疼痛与睡眠障碍的关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疼痛科宋莉副教授提出,慢性疼痛患者常伴发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等疾病。有睡眠障碍的患者,其痛阈会进一步降低,通过改善睡眠,可以更好地缓解疼痛。此外,宋博士通过临床病例分享指出,多模式镇痛可有效改善疼痛,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用九味镇心颗粒,效果更佳。治疗两月后,患者精神状态和睡眠质量都有明显改善,疼痛缓解率达到80%,患者满意度高。为国人心理健康重塑添砖加瓦作为“心关爱·九州行”公益项目协办单位,北京北陆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张扬总监表示,医疗关乎民生,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北陆药业通过公益组织捐赠九味镇心颗粒、格列美脲片等数百万盒,同时在2020年启动了“心关爱·九州行”公益项目,为全国百万人提供医学科普、义诊等健康医疗服务。“今天,‘心关爱·九州行’系列公益活动再次起航,旨在关爱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类问题的医护人员和普通民众,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为国人的心理健康重塑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