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控制很重要,运动亦不可少,但全面管理才能真正控制好血糖”,中日医院大内科主任、内分泌代谢病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荣誉主任委员杨文英教授说。(杨文英等专家与参与DV生活秀拍摄的糖尿病患者合影) 2014年11月13日,在“11.14 联合国糖尿病日”来临前夕,中日医院举办了“糖友的一天——2014年世糖日DV生活秀活动”,杨文英教授等多位专家通过讲座及DV生活秀点评等方式现场对糖友的不当生活方式给予纠正和指导。 (杨文英讲《适合中国人的糖尿病全面管理》) 相关调查显示,2010年世界范围内由糖尿病引起的死亡达到130万,2013年全球糖尿病患者达到3.82亿。而在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1.6%,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50.1%。也就是说,我国目前可能有多达1.139亿成人糖尿病患者,4.934亿糖尿病前期人群。 杨文英教授说,以前有些病友不把糖尿病放在心里,感觉不疼不痒,不影响吃饭休息,没什么大不了的。近年来随着糖尿病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糖尿病的危害。它可以合并大血管病症、微血管病症,患者容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四肢末端麻木等并发症。她强调,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密不可分,80%的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防治糖尿病的关键是减少和延迟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管住嘴:1/2蔬果、1/4蛋白质、1/4谷薯类 2014—2016年的世界糖尿病日主题是“健康饮食与糖尿病”,可见饮食对血糖的影响非常重要。糖尿病患者在吃饭时要重点关注升糖指数,升糖指数高的食物有烙饼、油条、糯米粥、土豆泥、南瓜、胡萝卜、西瓜等。为此,中日医院拜耳健康小屋专门制作了饮食道具,帮助糖友轻松选择食物。(为患者免费测量血糖) 杨文英教授提醒,饮食搭配也很重要,如果把一顿饭的总量比作1,主食应占1/4,蛋白质占1/4,蔬菜、水果占1/2。这样可以保证餐后血糖不会太高,不仅有利于减轻胰岛负担,还能减肥,预防和治疗并发症。 主食:1.首先应控制好量:早晨吃1两,中午和晚上各2两;2.饭菜莫太烂软;3.吃饭要细嚼慢咽;4.注意饮食顺序:应先吃青菜、喝汤,最后吃主食;5.谷类、粗粮、细粮搭着吃:粗粮可以减少人体的食物摄取量,糖尿病病人应多吃粗粮。(为患者免费测量血糖) 蛋白质:蛋白质含量比较丰富的食物有:鸡蛋、肉、鱼、豆腐、牛奶等,早餐可以吃1个鸡蛋。肉不要超过鸡蛋的大小,如果是吃鱼肉、豆腐、牛奶,摄入量可逐渐递增。跟植物蛋白相比,动物蛋白因为结构相似可以更好地被人体吸收利用,但不宜多吃。 蔬菜水果:烹饪蔬菜一定要少油,最好凉拌或水煮。生吃蔬果也最好在两餐之间,以西红柿最佳,也可吃一些火龙果、猕猴桃、苹果,比较甜的水果要少吃。 迈开腿:每周5天、每次运动30分钟 如果已经做了饮食控制,再加以适当运动,可以降血糖、降血脂,还能改善心脏功能,使患者的心理状态、身体状态更健康。当然,运动之所以能减少心脑血管疾病,是因为危险因素通过运动得以减少,并不是说运动可以治疗中风、心肌梗死。(现场群众火眼金睛,指出糖友的不良生活方式) 杨文英教授强调,运动并不是越多越好,要根据自身情况来定。心肌梗死患者、肥胖者不要勉强运动,因为心脏负荷太重,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糖尿病患者最好每天有一定的运动量,每周有3次强度稍大一点的运动,也可以练瑜伽。总体来说,每周运动5天,每次运动30分钟是最基本的要求。 管好“三高”危险因素 杨文英教授提醒,糖尿病患者首先要管理好餐后血糖,因为调查发现,糖尿病容易出现餐后血糖升高的症状。查餐后血糖最标准的方法就是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即喝75克葡萄糖糖水,在2小时之后查血糖,不超过7.8毫摩尔/升为正常,超过7.8毫摩尔/升就要提高警惕。 除血糖以外,糖尿病患者应每月测一次血压、每3个月查一次血脂等。英国的研究显示,严格控制上述危险因素,心脑血管的并发症风险可减少1/4。 其实,只要把身体的全面管理当成一个工作来做,控制好高危因素,管住嘴,迈开腿,糖尿病并不可怕。39健康网(www.39.net)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85501999-8819或39media@mail.39.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