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城市

我国首部《类风湿关节炎诊疗规范》即将出台
在刚刚闭幕的2013国家风湿病信息论坛暨CSTAR(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协作组)论坛上,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曾小峰教授透露,我国首部《类风湿关节炎诊疗规范》即将出台,将从行业管理、学术平台研究、患者管理等多个方面,为我国类风关临床学科的建设提供学术理论支持,我国类风湿关节炎的诊疗正逐步走向规范化。   类风湿关节炎被称为“不死的癌症“,是一类反复发作、病程长、致残率较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但是在我国“知晓率低”,“就诊率低”以及“治疗率低”的问题始终存在。曾小峰说,国家及行业协会近年来开展了大量工作,积极推动我国类风关的规范化治疗。中华医学会风湿免疫病学分会侯任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曾小峰教授演讲  目前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已有初步的进展,曾小峰介绍说,目前除西藏外,全国各个省市都已经建有风湿病患者的数据库,希望有更多的医院能加入直报系统,帮助完善我国风湿病患者的数据库,加强对于中国风湿病的特征研究。  而《类风湿关节炎诊疗规范》的出台,对于减少我国类风湿疾病的“三低”状况,尤其是在类风湿疾病的规范化治疗上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国家风湿病信息论坛暨CSTAR论坛是目前国内风湿病领域最权威、最学术的平台之一。本届论坛邀请了来自肾脏、内分泌、骨科、眼科、心血管、皮肤等相关学科的20余位国内外的权威专家,跨学科地分享了有关风湿病领域的最新认识,与会专家就完善我国类风关的诊疗规范以及加强对生物制剂的认知和应用等重要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风湿免疫内科主任徐沪济教授在论坛上介绍说,在进一步完善诊疗流程与行为,加快诊疗手段与国际接轨之外,我们还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提升医师对于最新治疗药物尤其是生物制剂的认知和应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风湿免疫内科主任徐沪济教授演讲  虽然我国类风关规范化诊疗已经取得初步进展,但是一线医师在实际临床治疗过程中,仍然面临很多挑战。其中随着生物制剂在类风关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有效地选择以及应用生物制剂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徐沪济介绍说,生物制剂开创了类风关治疗的新局面,相比于传统治疗方式,它能迅速起效, 有效缓解疾病症状。但由于进入中国临床应用时间较短,总体应用率与国际水平相比偏低。同时我国现有生物制剂主要为同一作用机制(TNF-α拮抗剂),造成医师的选择存在单一性,而且也有部分患者无法受益。  目前,我国类风关治疗中可使用的生物制剂主要为TNF-α拮抗剂,但在临床中,仍有部分患者无法达到临床缓解或降低疾病活动度的治疗目的。目前首个针对IL-6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托珠单抗已在欧洲、美国、日本等多个国家投入临床应用。这种新的生物制剂年内将在中国上市,它将打破我国生物制剂应用的现有格局,为类风湿疾病治疗带来新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