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喉科医院的一项新规定,近日引发网友热议。该院宣布发起“每天与患者沟通多一些”活动,推出“沟通时间表”,明确规定医生门诊、查房、术前、术后及患者出院时与病患的沟通时间和次数,病人出院时将专门针对此项打分,成绩与医生的绩效考核直接挂钩。分数垫底的医生,还将被主管医师请去“喝咖啡”。事实上,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早已需要医院做出调整,那么中山医院这项开拓改善医患关系新思路的举措,究竟会对医疗行业带来何种冲击? 新意! 沟通时间实现硬指标 属国内首例 将医生沟通时间硬指标化与考核挂钩,这在国内从未有过先例。 近年来,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大众的医疗需求空前释放,“看病难看病贵”成为头等民生大事,“排队长,就诊时间短”常是患者的最直接体会。 在三甲医院看病,患者挂号、问诊、缴费甚至乘电梯,都要经过漫长的等待与煎熬。好不容易见到医生,可往往屁股还没坐热,还没张口把话说完,就被医生三言两语给“打发”走。 有人做过统计,有的医生半天门诊就要看100多个病人,平均每个病人只有三分钟。区区三分钟,医生通常只足够进行“三部曲”:“看啥?哪里不舒服?”“去检查。”“下一个!”
医生对沟通细节的长期忽略,除了给社会留下根深蒂固的负面形象,换来冷漠、傲慢、不耐烦等评价,也为医疗纠纷埋下祸根。 几年前,卫生部颁发《医院医患沟通制度》,其中详细规定了不同情况下医护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要点,但并未对医患沟通的时长进行约束。而就当前的医疗环境而言,就诊时间短,已经成为医患沟通差的主要症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