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城市

曹彬:我骄傲,我是一名医生
“如何成为一个好医生?” 北京朝阳医院感染和临床微生物科主任曹彬教授在10月29日举办的中日医院建院三十周年《而立论坛》之青年人才论坛上给出了自己的体悟,正是作为一名医生的自豪感与责任感,促使自己在临床与研究的道路上不断进步。   做医生要对自己有要求  曹彬教授首先回忆了一段往事,2003年SARS流行期间,协和医院派出了第一批赶赴佑安医院病区的医生,他就是其中一员。佑安医院的两个病区主要抢救得了SARS的医护人员,当时条件非常艰苦。  没有防护服,只穿两件白大衣,戴两层口罩;病房地上的消毒液,熏呛得睁不开眼;紫外线灯日夜常开,医护人员整日暴露;病区没有休息室,只有一间办公室,白天开医嘱、写病历,晚上睡觉。  最害怕的还不是这些。由于没有消毒办法,行气管插管时戴的头盔就放在箱子里,通过甲醛熏蒸消毒,戴在头上让人涕泗横流,且毒性很大。  条件虽然艰苦,然回头再看,他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作为临床医生,当国家、医院、患者需要自己面对重大疫情贡献力量时,很好地完成了任务。曹彬教授认为,正是作为医生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促使自己不断进步。  当临床医生已经二十余年,曹彬依旧喜欢当医生,并以此为傲。这种自豪感首先来源于这份职业带给自己的认同感。医生职业的起点和淘汰率都很高,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高等医学教育和严格科研训练,才能够成为临床医生。  我国创办较早的西医高等学校湘雅医学院招收的第一届学生,毕业留下的很少。协和医学院招收的第一届医学生八年毕业时只剩下两三个人,大部分人被淘汰。  近百年前医学院刚开始建立时,不是更缺医生吗?为什么在如此紧缺的情况下,医学院仍把大多数入学生拒之职业门外,正因为当医生对人的要求太高。  医生要有佛祖般的善德之心  怎样才算好医生?前辈医生认为,做好医生首先得是好人。还有人提出更高的要求“德不如佛者不可为医”,就是说医生必须心地非常善良,不能有一点坏心眼,没有佛祖一般的善德之心,就不能做医生。  这种佛祖般的善德体现在何时?有时被患者误解,要“以善求善,不善者易善”,尽量去理解患者——当身体不健康时心理也不健全,才会做出错误的语言行为。  这不能影响医生的心情,只有“善者,问心无愧”,他的心理才能正常,才能够发挥最大潜能,最终帮助病人。  年轻医生一定要在心中树立自己的榜样楷模并努力靠拢。在曹彬教授心目中,医生的形象是罗慰慈医生、朱元珏医生、王辰医生……他们的共同特点是:  1.知识极为渊博。白天在门诊、病房忙碌,下班后在图书馆里与书本为伴;  2.对待患者极为谦恭、爱护。无论患者是什么背景阶层,用同样的耐心、热心去帮助他们。  3.对待同事非常尊重。曹彬教授曾多次看到罗蔚慈医生与年轻医生一起路过门口时,非常自然地闪到一边,把门打开,让年轻医生先过。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外科专家裘法祖也曾有过专著探讨 “怎么当一个好医生”,他认为,好医生首先是做人诚实、谦虚,尊重他人,特别是尊重自己的老师;其次,要做能容人的人,为同事取得的新成就感到高兴;第三,做事勤奋,要扩大知识面,打好基础,勤于思考、勤于探索,严谨求实,千万不能弄虚作假。敢在文章数据上作假,就敢给患者下错药。医生这个职业,容不得半点虚假。  珍惜住院主治医阶段的锻炼  在曹彬教授看来,要想成为合格的医生,两个阶段因素至关重要:一是住院医师阶段;二是管病房的主治医生阶段。  住院医阶段是非常重要的打基础时期,无论书本的各种知识背了多少,如果不给患者看病也丁点儿用不上?5年的住院医不是随便过的,需要不停思考积累,并及时消化吸收。一个医生,将来能否站得高走得远,就看这个阶段是怎么度过的。  而管病房的主治医师是确定自己专业医师地位非常重要的关键期和成长期,病房里的床位,都是自己负责,需要自己做决断。经过几轮管病房主治医师培训,他就能成为合格的医生。  这10年的时间是接受医学教育后真正学以致用的阶段,只有经过历练,将来才能有条件、有机会从事临床科研工作,进一步提高水平。在临床工作中,曹彬教授很注意引导年轻医生获得锻炼和进步。  他对住院医生的要求是:主治医生的每一个医嘱都要问问为什么。如果主治医生不说理由,那他就不合格。对主治医,曹彬则鼓励他们不要害怕住院医提问题,  如果真的不懂,就回答三个字——不知道”,然后再自己看书学习找答案。  现在谈医生理想和追求也不迟  面对这样或那样的生活压力,人变得越来越现实和功利。现在如果谈医生的理想和追求,看起来似乎不合时宜。事实上呢?  中华医学会创始人伍连德是肺鼠疫理论的创始人;优秀的湘雅医学院毕业生汤飞凡首次证明沙眼衣原体;协和医院妇产科宋鸿钊教授提出了绒癌的临床分期。  老一辈医学科学家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没有理想行吗?其实他们面临的困难只多不少。伍连德时期,中国连几个合格的医生都找不到。他就带着一名助手,几乎可说是凭一己之力控制住了一百多年前的鼠疫大流行。  汤飞凡从年轻时就确立了沙眼病衣原体研究方向,战争曾使他的研究中断,但他初心不改,最终分离出病原体,这就是老一辈医学家的坚定与执着。  除了有理想,医生还需要一点知足、感恩心、安静等健康的人格来帮助自己真正照顾好病人。知足和感恩让人不一味索取,不为身外之物斤斤计较,才能内心平静地做出一点成绩。  当好医生很不容易,如果在此基础上还想做点临床科研那就更需要付出。作为一个临床医生,应该多把时间花在患者身上,如果有能力,再分出一点时间放在实验室里,高年资的医生还要多花点时间在人才培养工作是。  曹彬教授认为,名和利可以驱使人们完成非常艰巨的工作,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因为追求名利而取得第一流科学研究的人,科学发展史上没有这样的先例。  没有任何一项科学研究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积累和努力,这都是名利无法支撑的,作为医生的自豪感和责任心才是原动力。  “医生是天然的研究者”  现在很多人在讨论,医生是不是不应该做研究,当好医生就足够了。对此,曹彬教授借用了王辰院士的一句话“医生是天然的研究者”。  只是做好医生真的够吗?他认为,光读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或者说不完全够格当医生的。医生的专业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想再提高就很难了,而且临床碰到的很多难题,指南、文献中都没有现成的答案,只有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做自己的研究,才能够更好地去帮助患者。  曹彬教授分享了王辰院士带领团队证明麻杏石甘汤银翘散组方治疗甲流有效并获得国际认同的研究过程,并指出,有时候做临床科研并不需要高大上的课题、高精尖的设备,而是离不开临床,离不开病人。只有踏踏实实地围绕临床做研究,才能出真正能够帮助患者的成果。  给青年医生的建议  报告最后,曹彬教授给了年轻医生4个起步建议:  1.选择一个好导师:好导师对自己的正面影响是非常大的。  2.加入一个好的研究团队:团队的学术氛围将直接影响团队中年轻医生的成长。  3.养成好的临床习惯:临床科研来自于临床,不做好医生工作就没法做好科研。此外,要管理好病例,因为这就是临床医生的财富,是临床研究的基础。  4.重视积累的过程:年轻临床医生的成长是一个慢慢积累,慢慢提高的过程。当量变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质的飞跃,不可心急。39健康网(www.39.net)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85501999-8819或39media@mail.39.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