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康顺教授团队揭示肝癌消融术后复发的分子机制,为肝癌治疗提供新理念新策略
近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微创介入科朱康顺教授团队,在肝癌消融治疗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原创性论著形式发表在国际著名肿瘤类学术期刊《Cancer Letters》。该研究为朱康顺教授带领下完成,得到朱康顺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为第一作者单位及通讯单位,朱康顺教授为通讯作者,陈烨博士为第一作者。 论文题目:Sublethal heat stress-induced O-GlcNAcylationcoordinates the Warburg effect to promot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recurrenceand metastasis after thermal ablation.Cancer Letters, 2021, 518: 23-34.肝细胞癌(HCC)是肝脏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在实体瘤中排第6位,是第3位致死性恶性肿瘤。目前,全球每年约有90万新增病例,我国患者约占一半以上。消融技术(包括射频、微波、冷冻等)因其创伤性小、疗效显著,被广泛应用于肝癌的治疗。但是,消融术后肝癌复发仍然是一临床难题,制约着患者远期生存率的提高。目前对肝癌复发的机制尚未明确。朱康顺教授团队多年来关注于消融术后复发的问题,针对接受亚致死温度刺激(亚致死热应激)的肿瘤周边区域的肝癌细胞可能发生侵袭性增强这一现象,提出肝癌消融术后复发的重要分子机制。此次研究结果的发表揭示了O-GlcNAc糖基化修饰(O-GlcNAcylation)作为细胞应激响应及代谢稳态的关键调节信号,在热消融后肝癌的恶性进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干预O-GlcNAc糖基化修饰的关键蛋白酶,可能是抑制消融术后肝癌复发的有效方法。该研究给临床提出了一个重要治疗理念:肝癌消融治疗应该实现完全性消融,不完全消融(或者姑息性消融)可能会加快肝癌进展或复发。为了实现完全性消融,朱康顺教授团队进行了多年的临床探索:(1)在邻近肝门部肝癌方面:邻近肝门部肝癌一直被认为是肝癌消融的相对禁忌,消融可能会导致胆道、门静脉损伤,也可能因为热沉积效应导致癌细胞残留,为了克服这个难题,朱教授团队先采用碘化油-TACE+聚乙烯醇颗粒(PVA)的肝动脉化疗栓塞,让肿瘤血流减少、肿瘤缩小,在此基础上再在CT引导下进行精准射频消融,减少血流对消融温度的影响,该方法明显减少了消融的并发症,也增加了肿瘤完全消融率。该研究发表在美国介入放射学期刊J Vasc Interv Radiol, 2016, 27: 487–495上,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肯定,该方法在临床上得到了很好的推广应用。(2)在中-大类型(3.1-7.0cm)肝癌方面:对于大于3.0cm肝癌消融术后复发也是临床治疗的棘手问题,为了实现完全性消融,减少术后复发,朱教授团队采用碘化油化疗药乳剂、聚乙烯醇颗粒为栓塞材料的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使肿瘤在短时间内缩小,再在此基础上进行CT定位的精准多极针消融术,同时对高危患者采取靶向药物辅助治疗,该种方法明显降低了肝癌复发,患者平均生存超过5年,明显延长了患者生命。该研究发表在影像、介入领域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期刊Radiology,2018,288:300-307上,为中-大型(3.1-7.0cm)肝癌找到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法。(3)在肝癌消融术后复发模式上进行了讨论:对肝癌消融术后复发模式进行分类,分析其复发的高危因素,以利于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和针对性的治疗方法。朱康顺教授团队积累了多年的病例,把肝癌复发模式分为局部复发(LTP)、同肝段内复发(intra-segmental recurrence)、肝段外复发(extra-segmental recurrence)和侵袭性复发(aggressive recurrence),并分析每个复发模式的高危影响因素和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生存。
该研究今年发表在Frontiers in Oncology,2021,May,21,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肝癌复发是一世界性难题,明确复发的分子机制是减少复发、提高患者生存的关键。朱康顺教授团队在消融治疗肝癌方面进行了长期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为广大患者服务。(通讯员:许咏怡)